姚韶英
摘 要:參與數學實踐是幫助學生夯實數學知識,提升其應變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如何通過數學教學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和數學素養,是每個數學教師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從“構建數學游戲情境,鼓勵學生在游戲實踐中積累數學知識”“用啟發式、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數學實踐”“優化實踐性的數學作業布置,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三方面入手,針對如何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進行淺顯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能力;情境;啟發
筆者認為若想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數學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教師應當實施興趣教學為學生營造和諧有趣的課堂環境;教師應當開展小組合作,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教師應當引入信息技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應當立足于生活,貼近生活,以生活為出發點,為學生打造一個高效的生活化課堂。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體會,就如何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展開淺顯的探索和研究,希望筆者的拙見能夠引起眾讀者的深思和共鳴。
一、構建數學游戲情境,鼓勵學生在游戲實踐中積累數學知識
傳統的授課模式以教師講解知識、學生記憶和背誦知識點為主,較為枯燥,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而數學是一門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的抽象學科,只有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夯實好數學運算的基礎,才能更加輕松地解決以后更難的數學題。故而,筆者在教學期間注重構建數學情境,幫助學生在課上體驗數學實踐和運算的關系。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五年級下冊“數學與購物”的相關知識時,筆者便引導學生模擬了超市購物的數學情境,請學生在課上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和表演購物時分用到的數學運算知識、人民幣的知識,幫助大家深入理解數學對于人們購物和生活的重要影響和意義。另外,因為激發興趣可以將學生更加輕松地引入課程學習中,使其不加抵觸地全身心投入進去。所以,數學教師應當通過構建數學游戲情境優化教學方式,改造原有課堂的單調枯燥,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且充滿激情與活力。再例如,在教授“可能性”的相關知識時,筆者在課后為學生設計了與“可能性”相關的游戲情境,通過“摸球游戲”或“轉盤游戲”讓學生不斷意識到可能性真實的意義和內涵,幫助大家在輕松歡快的游戲過程中完成對“可能性”的學習和掌握。
二、用啟發式、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數學實踐
具有啟發性和生活化的數學提問,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結合生活實際融入數學思考中,進而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數學情境投入到數學實踐中,以改善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提升他們的學習有效性,亦能幫助教師順利實現提升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筆者在教學中便注重巧用啟發式數學問題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與實踐。例如,在講述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數加減法”的相關知識時,筆者便請學生思考:“同學們,請大家思考一下,倘若在你過生日期間將一個大蛋糕平均分成8小份,你和你的朋友們、家人分別擁有1份、4份和3份,那么你和你的朋友們一共擁有的份數,占蛋糕整體的幾分之幾呢?”此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和熱烈討論,在學生回答過后,筆者再次引導:“同學們想不想通過實踐一探究竟呢?”在得到學生的一致肯定回答后,筆者請學生課下進行實踐,以實際分蛋糕的形式體驗分數的加減法。
三、優化實踐性的數學作業布置,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傳統的作業布置以試卷、課后習題為主,較為枯燥乏味,欠缺趣味性和實踐性,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實踐性的數學作業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契機和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了“統計”的相關知識后,筆者在課后便鼓勵學生以自己小區為單位統計小區內20戶住戶的出行方式狀況,并引導大家記錄數據,制作成統計表以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作業實踐情況。同時筆者還鼓勵大家交流數據統計和人際交往的技巧,以促進其數學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雙重提升。再例如,在學習了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長方體”的相關內容后,筆者便鼓勵學生在課下依據所學的知識自己動手實際觀察和測量一下長方體的表面積。筆者還引導大家尋找長方體禮盒的包裝紙,將其拆開,測量其整體面積,以驗證自己前面所計算的長方體表面積是否正確。另外,筆者希望學生能將自己的實踐過程用微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可以在視頻之后配上自己對測量方式的講解并上傳至班級群與大家一起分享。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轉變授課模式,構建趣味性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游戲的實踐中學習和積累數學知識,同時應當用啟發式和生活化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最后,教師要優化課后作業布置,通過實踐性的作業加強對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而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愛武,何永剛.數學課堂中優化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6).
[2]李俊.人教版與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的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