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萬
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學的重點科目,也是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礎科目,因此教師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數形結合思想的運用就是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介紹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形式和應用方向。
關鍵詞:數形結合思想;小學數學教學;滲透;應用
數學是一門嚴謹又抽象的科目,然而小學生的思維處在從形象到抽象轉變的時期,小學數學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枯燥難懂,理解起來十分困難。數形結合思想就是將數學語言和符號等知識利用具體的形呈現在學生眼前,這種思想滲透于數學教學中有幾個優點。首先,具體的圖像刺激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為深入教學奠定基礎。其次,數形結合對解決教學難點問題十分有效,面對抽象思維較強的概念或問題時,具體圖像能夠彌補小學生抽象思維薄弱的缺點。最后,數形結合思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圖形使學生的思路拓寬,思考問題的角度多樣化,擺脫簡單的數字模式控制后,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表現
利用形來幫助學生理解數的問題,讓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讓繁瑣的問題變得簡單,這便是將數形結合思想不斷滲透至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常見的形包括具體的事物、線段圖、數軸、坐標系,等等,以下是數形結合思想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首先,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數,數的存在是用各種形表現出來的,大小、多少、加減乘除都有具體的意義,因此使用數軸、圖形等就能夠清晰地發現數字之間的關系,感受到數字的存在。其次,計算是人類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手段,然而這對于小學生而言卻是思維的一次重要轉換過程。加法對于學生很難,但是數一數小木棒就簡單很多,這就是加法的入門。再難一點的問題可以利用圖形、線軸、集合等解決。任何數學知識都能找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這就是數學的魅力。最后是利用形來發現數之間的關系,整理出清晰的解題思路。形能幫助學生找到眾多數字之間的關系,然后找到數字發展的規律,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比如股票行情就是根據數據分析得到規律,進而預測到走勢。這個問題對小學生很遙遠,但是小學數學卻是奠定數學思維模式的關鍵時期。數學之所以重要,關鍵就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數形結合就是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二、數形結合思想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方向
(一)應用于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的基礎項目,也是重點、難點問題,只有準確掌握概念內容,才能奠定牢固的數學基礎。在概念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與死記硬背的概念相比,數形結合更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掌握概念的內容和意義。比如小數的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字就已經很復雜,理解小數會更困難,教師就可以找來一塊長方形的蛋糕,然后將蛋糕平均分成十份,將其中一份分給學生,那么這就是0.1份,也是這份蛋糕的1/10。學生在具體事物面前就會產生想象的基礎,更容易理解概念的內容。
(二)應用于公式教學
數學公式是學生實現數學計算的基本方法,如果對公式掌握不牢固,想要解決數學實際問題將會無從下手。傳統教學方式中對公式一般采取強制背誦的方法,教師會經常提問促使學生達到永久性記憶,然而很多學生對公式倒背如流卻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根本不明白公式是什么,能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比如,小學數學中會有各類面積公式,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等,很多學生對公式張口就來,可是遇到計算問題就出錯,教師就可以結合各種圖形解決這類問題。告訴學生什么是面積,公式的每個符號代表的是圖形中的什么位置,公式的重點在什么地方,相信具體的圖形一定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應用起來會得心應手很多。
(三)應用于應用題教學
應用題是最考驗小學生能力的題目,一個題目中運用的往往是很多個知識點,題目中一個字的變化解決方法就會不一樣。以往教師會采取題海戰術,有經驗的教師能夠押題正確,幫助學生提高分數,然而一旦出現新的問題或者題目的變化學生就會手足無措,解題的步驟和思路一下子就被打亂。應用題考驗的是學生的解題思路,而這種思路的產生是對題目中數字之間關系的掌握,數學的重點就是數字,任何數學問題解決的關鍵都在數上面。一個應用題中會出現幾個數字,然后用不同的語言建立起這幾個數字之間不同的關系,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數學圖形,在圖形中這種關系將會變得明顯。例如追及和相遇問題,一個或幾個數軸之上可以清楚地找到解題關鍵。數學教學教給學生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解決模式。
目前數形結合思想已經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很多問題當中,并且已經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實踐中數形結合顯示出獨有的優點,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在今后的教學中廣大教師要更加合理地運用數形結合,提升教學質量,為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施香娟.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2).
[2]袁婷.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5(6).
[3]蔡文婷.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