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浣兒
摘 要:貧困是我國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重大問題,解決貧困問題亟須從政府單中心扶貧模式向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中心模式轉變,其中志愿服務在滿足貧困戶的基本需求和幫助貧困戶脫離貧苦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進行分析,認為當前志愿參與扶貧中存在志愿者安全意識不強和風險防范機制不夠健全等現象,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國志愿服務參與扶貧的保障機制路徑,以多維度優化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機制,落實志愿服務參與扶貧工作的志愿者和農村貧困群體的權益保障,促進社會公平和穩定發展。
關鍵詞:志愿服務;參與扶貧;風險防范;權益保障
中圖分類號:C91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3-0113-02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貧困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按照每人每年2 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扶貧標準計算,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5 575萬,比上年減少1 442萬。雖然,目前的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貧困人口規模大、貧困人口分布較為分散和貧困人口抗風險能力差等幾個問題,使得脫貧攻堅成為一場“硬戰”。
解決貧困問題,應構建多元治理的網絡體系。與政府主導的扶貧活動相比,志愿組織和個人能以相對靈活的方式參與某個特定的狹小領域的進行專業化的扶貧活動。這種靈活的工作模式更有利于他們創造出更高效的扶貧創新模式以改善政府固有的傳統模式。另一方面,在扶貧資源分配和使用中,志愿組織和個人更容易做到扶貧到戶,其非營利性、公益性避免了政府主導的扶貧活動中出現的為追求其他目標而影響扶貧資源真正落戶。中央不斷尋求多樣化、可持續的扶貧模式以創新我國的扶貧機制,不斷提出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國志愿活動參與到扶貧機制中來。2016年3月,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表明了民政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關于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貧困地區計劃和扶貧志愿者行動計劃意見》,引導和支持廣大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積極參與扶貧志愿服務。
隨著中央不斷重視志愿服務在扶貧中發揮的力量,志愿服務參與扶貧的活動不斷增加,但其活動中隱含著各種風險因素亟須關注。參與扶貧活動中會遭遇哪些風險?對這些風險是否存在著清晰的認識?政府作為扶貧活動的主導應該做什么工作?與此預防相關風險發生又應該做哪些探索?
一、志愿服務參與扶貧工作中面臨的風險
隨著志愿服務參與扶貧工作的進程不斷加快,志愿服務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逐漸凸顯。本文將志愿者在參與扶貧過程中有可能遭遇的風險分為安全風險、自然風險、責任風險和社會風險[1]。筆者通過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201份,有效率為97.7%),發現有30.95%在開展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活動中遭遇過風險。其中,調查者們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為安全風險和社會風險,其次是責任風險,發生自然風險的調查者最少。
1.安全風險
常見的安全風險包括人身安全、資金安全及物資安全風險。筆者對參與過志愿服務扶貧的200位志愿者的調查中,發現被調查者中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是人身風險,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8%。在對廣州某高校的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活動的負責人H和X的采訪中發現,伴隨著每年大量的志愿活動的產生,難以保證零風險事故的發生。
2.自然風險
自然風險是指因自然災害導致的志愿者人身安全面臨危險或志愿扶持的扶貧項目面臨中斷的風險。貧困地區大多位于偏遠山區,常年存在著自然災害的隱患,這對不熟悉當地自然地貌而前往支援扶貧工作的志愿者們無疑構成了潛在風險。在調查中發現,僅有19%的調查者認為在志愿服務參與扶貧工作中自然風險是最可能發生的風險,占所有風險種類的最少部分。
3.責任風險
責任風險是指對于他人所遭受的財產損失或身體傷害,依法應負賠償責任的風險。當前,很多志愿者們都抱有一顆奉獻的熱心和服務的熱忱,但是卻難以勝任一些需要一定知識和技巧的工作,此時若因沒受到過專業培訓而強行服務,則容易出現責任風險。調查顯示,25%的志愿者認為在參與扶貧的志愿活動中最有可能發生的是責任風險。
4.社會風險
社會風險是指志愿者在推進扶貧活動時對政策的宣傳講解中,無意激發幫扶對象對政策產生不滿,對政黨和政府產生不滿。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社會風險是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的人數占到總調查總人數的28%,與安全風險同樣排名第一。同時,由于人們對志愿組織和志愿者還缺乏足夠的認同和理解,使得志愿組織和志愿者在參與扶貧中缺乏來自社會的支持力量,也容易產生誤會。
二、志愿服務參與扶貧工作的風險形成原因
自20世紀80年代初,團中央首次號召全國大學生在暑期開展“三下鄉”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得暑期“三下鄉”活動成為各高校最經典的志愿活動參與扶貧的典型活動。但是,通過對相關的志愿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調查發現,我國高校的志愿服務在參與扶貧過程中,志愿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存在著風險管理的問題,從而為風險的發生埋下禍患。
1.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活動的志愿者和管理者風險意識較為薄弱
根據筆者的調查顯示,有69.05%的調查者意識到了志愿服務中的風險問題;但同時,仍有36.82%的調查者未意識到風險問題。調查中顯示,志愿活動開展方進行的風險防范知識與技能培訓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風險防范機制,其次是志愿活動開展方提前購買意外傷害險和國家為保護志愿者頒布的各項政策和法律法規,最后才是志愿者自身風險防范機制。而高校中通常都根據“三下鄉”隊伍申請書篩選和簡單依據安全標準進行評判流程,從而認為較小可能會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發生事故。
2.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活動的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備
筆者對廣州某高校的“三下鄉”活動的主要負責人的訪談中了解到,現作為志愿服務參與扶貧的常規活動中,主辦方(學校)對“三下鄉”從申報、成功立項和帶隊下鄉中存在許多風險管理缺位的現象。從“三下鄉”這項高校中典型的志愿服務參與扶貧的活動中,發現我國志愿服務參與扶貧中的風險防范機制極不健全,其主要風險防范機制為通過在開展志愿服務前開具“關系函”予對方單位,期望通過雙方平等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關系。
但是,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主辦方(學校)缺乏對每支下鄉隊伍的監督和管理工作,對志愿者在服務中的動態信息也沒有進行跟蹤記錄,如此一來,在風險有可能發生之初便難以分辨,要是一旦發生了社會風險或責任風險,則難以還原和比對當時的真實的情況。同時,學校會在“三下鄉”隊伍立項工作完成后,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前對參與的志愿者開展常規培訓,如防火、防電等常識性的培訓以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識。其次,主辦方(學校)購買的意外險一般只覆蓋了志愿者人身傷害的風險,對于有可能發生的責任風險則沒有一個較好的保障。
三、志愿服務參與扶貧工作的風險防范路徑
盡管目前志愿服務參與扶貧中有逐步意識到對志愿者的權益加以完善,例如為其進行簡單培訓和購買意外保險等,但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志愿服務參與扶貧的工作,在預防志愿服務參與扶貧工作中的風險防范仍存在提升空間。
1.提高志愿者和管理者的風險管理意識
首先,增加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們)的風險防范意識,如通過多了解其他類似的志愿服務參與扶貧過程中出現的典型案例,以達到“警醒”的作用。其次,使用科學方法對扶貧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可能遭遇的風險進行等級評估,并建立比較詳細和具體的風險預防以及風險應急方案,盡量把風險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另外,還可以通過建立信息化動態監管系統,從多方面收集志愿服務在參與扶貧項目中開展的資訊,以便第一時間收集風險發生的措施。
2.加強志愿者風險防范的能力建設
當前,我國現行的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活動的培訓十分不到位,僅停留在簡單的意識強調上,使志愿者不能理性地預知風險,遭遇不測時驚慌失措。應加強志愿者在活動開展前的培訓,聘請專業的負責志愿服務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志愿者們進行深入專業的培訓,以增強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同時,針對在志愿服務參與扶貧過程中不斷涌現的社會風險和責任風險的事故,應投放更多的精力以加強對安全風險和自然風險以外的新型風險的培訓工作。
3.加強政府監督,構建政府撥款與社會籌資相結合的經費保障機制
首先,明確政府中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活動監管的主體部門并明確其監管職責。其次,明晰工作內容,確定監管的內容,使各志愿活動的主辦方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下,做到風險的評估和管理工作,如聘請專家學者在活動開展前對風險評估進行風險評估工作,建立組織的風險管理系統,做好風險出現后的應急管理工作。最后,各級財政部門應保障志愿服務參與扶貧工作的經費,同時鼓勵社會力量為志愿服務參與扶貧的活動進行捐贈,如舉辦義賣、募捐等多渠道豐富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活的資金來源。另外,通過建立志愿者的風險基金,專款專用為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提供資金保障。
4.明確志愿者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做好志愿者權益保障工作
在志愿服務參與扶貧活動開展前,應與志愿者們簽訂志愿服務協議,明確寫明志愿者在參與扶貧工作中的合法權益及相應義務,均可以有效地落實志愿者在參與扶貧工作中應有權益保障,如一旦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遭遇風險,將出現認定責任主體的問題,若無法解決好兩者間的法律權益關系,則無法保證當雙方的某一方權益受到侵害時,法律如何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聶陽陽,穆青.志愿服務發展研究 志愿服務過程中風險的預防與救助[J].中國青年研究,2010(10).
[2]譚建光,周宏峰.社會志愿服務體系—中國志愿服務的“一東經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3]王思斌.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參與——兼論實踐型精準扶貧[J].社會工作,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