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鋒
摘 要:紅色文化是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血液中的精神基因,紅色文化包含的斗爭精神更是我黨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是民辦高校黨員,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黨的組織工作相對薄弱,因此,更需要傳承紅色文化中的偉大斗爭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需要。
關鍵詞:紅色文化;民辦高校;斗爭精神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143-02
紅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而斗爭精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民辦高校黨組織要克服客觀條件造成的不利影響,必須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基因的傳承,在各種困難和挑戰中培育偉大的斗爭精神。
一、正確理解紅色文化和偉大斗爭精神密不可分的重要關系
紅色文化和偉大斗爭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誕生于民族危亡之際的紅色文化,就是一種斗爭文化。因此,要通過紅色文化的傳承培育偉大斗爭精神,必須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紅色文化是偉大斗爭精神的重要載體。早在我黨成立初期就已經開始紅色文化的孕育,在革命戰爭年代紅色文化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斗爭精神也不斷提高,培育了著名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又孕育了“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等偉大斗爭精神。正是由于紅色文化的不斷傳播,不但使我黨在斗爭中變得越來越強大,而且使紅色文化還遠播國外,無論是最初的1936年瑞士籍英國傳教士勃沙特的《神靈之手》,還是后來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都使中國的長征精神傳遍世界,讓世界人民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斗爭精神肅然起敬。
另一方面,偉大斗爭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內容。正是偉大的斗爭精神,使紅色文化成為獨具我黨特色的新型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中的斗爭精神,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優秀兒女為理想信念拼搏奮斗,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今天,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更需要偉大斗爭精神。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曾明確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的“7·26”講話和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偉大斗爭”進行了新的界定,并把“偉大斗爭”列為“四個偉大”之首,充分體現了偉大斗爭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要地位。而要更好發揚偉大的斗爭精神,更需要紅色文化的滋養,在黨的十九大閉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當選的領導班子成員,來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沿著早期共產黨人的足跡,探尋我們黨的精神密碼,重溫入黨誓詞。這一切充分說明,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關鍵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地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更要弘揚紅色文化,傳承其中蘊含的斗爭精神,并在新的偉大實踐得到發揚光大。
二、充分認識紅色文化對培育民辦高校黨員偉大斗爭精神的重大意義
民辦高校黨員,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黨的組織工作相對薄弱,成為高校黨組織建設中的“短板”,因此,在民辦高校黨的思想建設中,重視紅色基因的傳承,發揚偉大斗爭精神,對于民辦高校黨員更好地完成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是有利于民辦高校黨員克服黨組織工作相對薄弱帶來的影響,在紅色文化傳承中堅定政治立場,自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紅色文化是鍛鑄共產黨人精神品格的特殊材料,它蘊含著無產階級政黨的科學理論信仰、先進理想信念、崇高精神追求,構成中國共產黨獨特的精神傳統和精神標識,是中國共產黨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的精神支柱。特別是在今天,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國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因此,民辦高校廣大黨員要從紅色文化傳承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逐漸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有利于民辦高校黨員克服臨時觀念強的“打工心態”,在紅色文化傳承中培養擔當精神,克服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正在進入爬坡過坎兒的關鍵階段。“鐵肩擔道義”的擔當精神,是一種直面問題與挑戰的斗爭精神,是當前民辦高校廣大黨員保持蓬勃朝氣和浩然正氣不可或缺的精神養料;也是民辦高校廣大黨員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的力量之源。
三是有利于民辦高校黨員克服缺乏斗爭經驗的問題,在紅色文化傳承中獲得應對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智慧,提高斗爭本領。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一整套開展各種斗爭的原則和方法,成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辦高校由于黨員隊伍整體比較年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因此,迫切需要紅色文化的滋養。所以,只有通過紅色文化的熏陶,才能使民辦高校廣大黨員,在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具體工作中,汲取紅色文化養分,在堅持原則、堅守信仰和堅定立場的基礎上,因時、因勢和因地采取最為有效的積極行動,從而達成既定的目標使命。
三、切實把握紅色文化培育民辦高校黨員偉大斗爭精神的基本環節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要把紅色文化傳承落到實處,切實培育民辦高校黨員的偉大斗爭精神,必須要注重從實際出發,針對問題做,帶著問題改。具體說,民辦高校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辦高校在紅色文化宣傳中既要強勢弘揚主旋律,也要開展“柔性”“滲透”式宣傳,正視網絡時代受眾的解碼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號召我們要用新型的、高端的網絡媒體來宣傳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來宣傳我們的紅色文化,傳承我們的紅色基因。但從各民辦高校紅色網絡宣傳角度看,往往存在著網絡語言表達無力,網絡宣傳互動性不強,以靜態方式靠觀眾自行獲取信息,沒有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因此,網絡時代強勢的話語控制和壟斷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這就要求民辦高校在紅色文化宣傳中要尋求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平等地位,充分體現網絡的個性,從“受眾者”即廣大黨員的角度思考,以貼近實際和不斷創新的風格服務黨員群眾,努力從一個“說教者”向良師益友的角色轉化,使民辦高校黨員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偉大斗爭的精神和信念。
第二,民辦高校在紅色文化宣傳教育中既要注重思想灌輸,也要注重在實踐中砥礪前行。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動力、源泉和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解決問題與克服困難的手段與途徑。偉大斗爭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首先體現為實際的行為舉措。因此,在紅色文化傳承中,要使廣大民辦高校黨員和積極分子,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廣泛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同錯誤思想做斗爭,同固化利益做斗爭,同腐敗現象做斗爭,不斷提高在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的素質和能力。
第三,民辦高校在紅色文化宣傳中不但要充分利用國家頂層設計各種資源,同時也要注重挖掘本區域的資源優勢,使紅色宣傳“點”和“面”有機結合。近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的一系列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了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化。以遼寧為例,就有充分的紅色歷史積淀。遼寧是東北唯一一個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遼寧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厚,其中在國內外有很高知名度的紅色資源,涵蓋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社會主義建設等歷史時期。因此,挖掘遼寧省特有的、生動的、直觀的紅色資源,可以為遼寧民辦高校紅色宣傳,培育黨員偉大斗爭精神提供地方特色的文化支撐。
第四,民辦高校在紅色文化宣傳中既要把握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總體宣傳鏈條,也要抓住黨團員隊伍中的關節點,積極開展對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和學生中黨團員的宣傳培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民辦高校的特點決定青年教師人數居多,而廣大學生則是學校的主體。他們不但數量上占據優勢,而且承載著民辦高校和國家民族的未來。同時,青年人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青年黨團員紅色文化的傳承就成了重中之重。為此,必須積極發揮兩個隊伍的作用,“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總而言之,只有通過弘揚中國紅色文化,傳承偉大的斗爭精神,才能克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存在的不足,切實增強民辦高校黨員的黨性,提高民辦高校黨組織的戰斗力,才能不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
[2]辛向陽.深刻認識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N].人民日報,2016-05-11.
[3]張海峰.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全面從嚴治黨的智慧力量[N].解放軍報,2017-08-07.
[4]曹歌.偉大的斗爭源于偉大的實踐[N].光明日報,2017-11-27.
[5]陳一收.革命文化是鍛鑄共產黨人精神品格的特殊材料[N].光明日報,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