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百慧
摘 要:“觀察心臟的結構”的實驗教學設計,對實驗材料、材料處理及教學方法方面做改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理性思維及健康生活等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心臟結構;實驗改進;核心素養
一、背景及意義
“觀察心臟的結構”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中的實驗部分。教材中選用了豬心或羊心,但對于一個學校而言,如果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材料,則需要大量的經費,使得本實驗在初中的開展率很低。而本實驗教學選擇了價格低廉的雞心,且鳥類心臟結構和哺乳類相似,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材料不同,方法就不同,對雞心的煮熟處理使內部結構更清晰,獨特的解剖方法有利于學生的觀察。
教學過程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做的方式,本著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原則,通過設計學案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認識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和老師一起畫的活動構建知識框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科學探究和理性思維。最后附之關愛心臟的情感教育,形成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通過對心臟結構的觀察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3.情感目標:認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并形成關愛心臟、關愛健康的情感。
三、教學準備
1.設計導學案:學案分為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四部分,看一看是看心臟的四個腔的位置及相通方式,找一找是找四個腔分別連通什么血管,比一比是比心房、心室壁的厚度,想一想是思考以上問題中哪一條與心臟的跳動有直接聯系。
2.雞心的處理:本實驗為學生準備兩個雞心,新鮮的雞心肌肉松軟,對于瓣膜以及腔壁較薄的心房結構來講很難觀察到,因此對每組的兩個雞心中的一個做了煮熟處理,基本結構沒有發生變化,但因具有一定硬度,結構清晰,易于觀察。
3.雞心的解剖:雞心解剖時將兩個心室打開,且左心室打開到心房。這樣不會破壞心臟的整體結構,在觀察方面,既可以感受到心臟四個腔是如何相通的,又可以觀察到房室瓣的結構。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請學生將靜脈、動脈、毛細血管、心臟用箭頭連接,箭頭的方向代表血液流動的方向,連好之后就會發現,血液在心臟和血管間循環流動,用標題中的比喻,地下的水被抽上來是泵提供的動力,那血液在人體內不停地循環流動是誰提供的動力呢?心臟,心臟為什么具有這樣的功能,我們都知道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那么心臟的結構是什么樣的,導出心臟的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用箭頭連詞語的活動構建知識框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發思考,引入新課。
2.心臟的結構及功能:學生四人一組,先讓學生看教材中的圖片、觀察平面解剖結構,然后通過心臟模型感受立體結構,但圖片和模型與真實的心臟還是有所差別的,我為每組學生準備了新鮮完整的雞心和解剖好的煮熟的雞心,學生用新鮮的雞心感受心臟的外形及顏色等特點,再通過解剖好的雞心探究內部結構。為了避免學生觀察過程中的盲目性,我為學生設置了學案,學案內容包括心臟四個腔、與血管連接、肌肉組織及瓣膜等問題,使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產生思考。如四個腔的相通特點,與血管連接問題,學生可以用鑷子去探一探得到答案,肌肉壁的薄厚學生也可以通過摸一摸、比一比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采用小組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先通過圖片和模型初識心臟的大體結構,再用真實的心臟進行探究,探究過程為學生設計了學案,讓學生有目的、有思考地學習,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3.總結歸納:進行情況驗收、總結學案中的五個問題,并引導學生觀察是否存在規律,如上房下室、房靜室動等。通過對最后一個問題的研究引出心臟的功能、心臟的跳動與肌肉組織有關,肌肉壁薄厚不同,給血液的動力不同,心臟在跳動過程中給血液提供動力,動畫展示心臟的跳動。針對觀察中的難點辨認雞心結構,教師在講臺利用實物投影給學生。
此時學生已經對心臟結構有了大體的了解,為了構建完美的框架,我采用學生和老師一起畫心臟的方法把所有的知識點連起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學會總結歸納、分析思考。
4.情感教育:只有心臟結構完整,才能保證其功能,心臟結構異常會導致疾病,由此過渡到關愛心臟的部分,給出病理讓學生猜是什么疾病?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基本可以答出來,緊接著進入情感教育,當你聽說一個人得了這種疾病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生答:這個人生命危在旦夕,說明心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應該保護心臟,關愛健康,怎樣保護心臟,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說出一些常見的方法,如鍛煉身體,遠離煙酒等等,最后通過一句標語“路在腳下,走向健康,從心開始”結束本節課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心臟的一些常見疾病理解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并進行關愛心臟的情感教育。
五、教學反思
學生對真實的雞心非常感興趣,此實驗對雞心的煮熟處理及解剖方法,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探究。學生能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認識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親自探究獲取的知識遠比被動接受、記憶的知識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