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
【摘 要】本文論述會計崗位綜合實訓教學的必要性,針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手法陳舊、實訓不系統、重視操作教學忽視崗位職業道德教育、實訓教學僅停留在“模仿”的層次等問題,提出從校內實訓教學模式、校外實訓教學模式兩方面探索基于崗位對接目的的高職院校會計實訓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 崗位對接 會計實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8C-0184-02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尤其是會計類專業畢業生由于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壓力增大,許多畢業生無法從事對口的會計專業,這其中不乏高職學生由于在校學習期間動手能力較差,以至于無法與崗位對接。因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訓教學,改進教學模式,促進崗位對接,為高職學生更好地就業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一、會計崗位綜合實訓教學的必要性
高職學生在就業中與同專業的本科學生相比存在較大的劣勢:一是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深度不夠,導致在實際的工作中很多問題無法通過自己有效解決;二是用人單位在招人時往往更愿意選擇那些名牌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或者具有會計工作經驗的人員。這兩方面的因素導致高職學生就業之路比較艱辛。
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比較落后,很多學校沒有根據社會的用人需求、企業的用人標準來定向培養學生,只是簡單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育,忽視了學生今后的工作需求。因此,如何在短時間內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面臨的一大難題。但是由于會計資料的特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賬目是不現實的,因此以崗位對接為目的,實現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距離、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崗位適應力勢在必行,由此會計崗位綜合實訓應“需”而生。會計崗位綜合實訓教學是各高校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實踐應用,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它讓學生在學習會計理論的基礎上提高了專業實踐技能,對于畢業之后快速融入工作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無法適應社會需求
當前,會計崗位中存在用人單位對財務人員的要求標準與財務人員具備的能力素養之間的矛盾。隨著市場化經濟體制的加深,各行各業之間的競爭力不斷增加,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有了相應的提升,不僅要求財務人員具備基本的賬目處理能力,更希望財務人員能夠發揮好管理這一職能,通過自身的創造性、綜合性來加強財務預算、核算深度,從而達到降低財務風險的目的。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學生的培養方面依然停留在傳統時期,教學模式也沒有改善,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崗位不能實現良好的對接,與那些本科畢業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出現就業難等問題。對企業而言,每年應聘會計崗位的人極多,不僅僅有應屆畢業生,還有很多具有工作經驗人員的再就業,因此企業在選人時可選范圍很寬廣,在同樣的工資水平上企業更愿意選擇具有工作經驗或者學歷較高的人,這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只會“紙上談兵”的畢業生將被殘酷淘汰。
(二)教學手法陳舊,實訓不系統
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存在教學內容單一的情況,雖然也將某些企業的經濟業務拿到課堂讓學生進行練習,但是練習的內容基本以記賬、算賬以及制作會計報表這三項內容為主,那些稍微有難度或者較為先進的會計核算方法沒有被學校列為練習內容。由于練習量的不足和內容的不充分,加上學生后期的遺忘,學生在真正投入工作后只能進行簡單的、不系統的記賬,與企業的用人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一是會計專業老師的思想意識松懈,認為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等不能相比,學生能力和水平有限,因此在教學計劃中本著簡單的原則施行;二是資金的缺乏導致教學硬件設備比較落后,會計信息無法得到有效更新,即使某些老師想要開展教學模式改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學生本身的求知欲不強,對現在的就業形勢了解不充分,不知道作為一名會計應該具備哪些技能,這樣在學習中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會根據企業的用人標準主動學習,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三)實訓僅重視操作教學,忽視崗位職業道德教育
很多高職院校在安排會計崗位模擬實訓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會計職能,往往選擇一個學生做到總攬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的登記和報表的編審工作,會計崗位和出納由一人完成。這樣的實訓教學方式,既與財會工作實際不相符,也與學生對內部控制制度的了解不相適應”。筆者認為,在實訓教學中就開始違規操作,今后即使成功應聘到企業當中,走上工作崗位也必定會受之前影響做出很多違反會計行規的事情,一旦為企業招來財務風險、政策風險,后果是極其嚴重的。
(四)會計實訓教學僅停留在“模仿”的層次
高職院校經費有限,在實訓基地的建設方面很多設施與條件都與企業財務部門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形成了仿而不真的局面,并且在實訓過程中學生應該遵循的會計人員行為規范并不健全,學生們不能將走進實訓室學習視為到實際企業工作”。學校也很少將企業的財務工作標準拿來作為學生考評的依據,學生在實訓結束后僅僅將賬目、報表等逐一上交即記為合格,這樣的實訓對學生和老師而言雖然十分輕松,但最終的受害者卻是學生,當他們真正步入工作崗位后就會發現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對今后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以崗位對接為目的改進高職院校會計實訓教學模式
現在企業在會計崗位人員的招聘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工作經驗。因此,高職院校會計崗位實訓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仿真企業的實際情況。對此,筆者在實訓教學模式改革中將實訓地點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部分。
(一)高職院校會計崗位校內實訓教學模式
1.校內實訓逐步仿真化。針對上文所述的高職院校實訓中仿而不真的情況,建議學校要拿出大量的資金進行教學環境優化,為學生提供一個比較真實的實訓環境。首先,可以先向上級教育部門申請資金補助,引進一部分教學設備,例如計算機、會計專用軟件等硬件設備;其次,完善高仿真實訓室,一個完備的實訓室應該有一定的規模,能夠滿足全部學生同時進行實訓,盡量保證此實訓室能夠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完成多種教學內容,達到全方位的教學目標。
2.校內實訓中做到單個練習與綜合練習相結合。項目實訓要采用模塊化,要包含基本技能實訓、基礎會計項目實訓以及會計崗位項目實訓等多項內容。在這三個大項目下還要涵蓋其他小項目的實訓內容,例如阿拉伯數字的書寫、大寫書寫以及點鈔、真假鈔的識別等小內容;在基礎會計項目實訓中主要包含會計報表的繪制、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賬簿的設置與登記等主要內容;在會計崗位項目實訓中要包括出納、往來款項、存貨、成本核算以及資金管理、資產管理等內容。只有和企業財務管理的實際情況相統一,學生的技能與水平才能實現質的提升,在畢業后參加工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工作節奏,達到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高職院校會計崗位校外實訓教學模式
1.學生走進企業。校內實訓仿真模擬的程度再高,與企業真實的工作狀態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學生在心理上不會將實訓當作工作,因此實訓的過程中依然可能出現玩忽職守、偷懶懈怠等問題。為了有效避免此類情況的出現,建議在校內實訓結束后為了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與氣氛,還應該將實訓地點放在企業,開展校外實訓。這就要求學校能夠與企業達成協議,大力開展校企合作,這不僅為學生的實訓提供了地點,也為學生畢業后提供了更多的擇業對象。在校外開展實訓中,企業可以拿出一些比較老舊的賬目讓學生參與處理,畢竟真實賬目與校內實訓賬目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通過接觸真實賬目,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有利于學生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處理賬目的具體流程,為今后的工作積累大量的經驗。校企合作是一項互惠互利的新模式,有利于產學結合、互利共贏目標的實現。
2.企業走入校園。鑒于企業同時間不能接納大量的學生進行實訓,也可以考慮引企入校模式,建立“校中企”,并共建會計生產性實訓基地,創建會計崗位真實工作環境,校企合作向縱深推進。推行“學校+企業”雙模子育人方式,按“教學做一體化”的要求,實施“職業素質培養+職業資格考證+職業技能訓練”三方融合教學手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優秀“雙師型”教學團隊,實施多元評價模式的改革,提升專業群的教學質量和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當今社會和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賬務處理能力要求愈來愈高,企業急需畢業即可上手的“會計能手”而非“會計學徒”,因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必須立足社會需求,以崗位對接為教學宗旨,對會計實訓課程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1]王興俊,王淑平,關鳳霞.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崗位對接綜合實訓教學改革的探索[J].商業經濟,2010(5)
[2]孫亞紅.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實訓與職業崗位對接探討[J].經濟師,2015(2)
【作者簡介】楊 悅(1981—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任教師,中級會計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會計教育教學類。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