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琳
摘 要: 《古書疑義舉例》七卷是俞樾以舉例的方法,揭示古文大義、分析修辭、發疑正誤的集大成式歸納古書文法的訓詁學著作,在漢語語言學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現代語言學的眼光看,《古書疑義舉例》一書雖然不盡完美,但是該書歸納出的理論及運用的方法、材料都是具有啟發意義的,在當代仍然值得學習、借鑒。
關鍵詞: 《古書疑義舉例》 俞樾 價值 不足
《古書疑義舉例》是清代俞樾所撰,共七卷。俞樾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是清末著名的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章太炎、吳昌碩等人皆在他門下學習過,代表作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等。俞樾在認識到周、秦、兩漢文法到清代時已經不通,很多文章在傳抄刊刻中存在訛誤,而且因為時代變遷一些字詞音義變化,人們閱讀周、秦、兩漢著作存在障礙等現象后,著手整理、概括周、秦、兩漢古書諸經中的文法問題,《古書疑義舉例》應運而生?!豆艜闪x舉例》分為七卷八十八目,詳細舉例論證古書的文法特點、語言習慣及后人理解中的誤區等,為讀者研讀古書提供依據與助力。
《古書疑義舉例》作為集大成式歸納古書文法之作,甫一成書流傳,就受到學界的廣泛贊譽。馬敘倫先生在《〈古書疑義舉例〉校錄序》中稱:“德清先生《古書疑義舉例》,發蒙百代,梯梁來學,固懸之日月而不刊者也。”①章太炎先生對《古書疑義舉例》一書多有推崇,云:“樾為《古書疑義舉例》,辨古人稱名抵牾者,各從條列,使人無所疑眩,尤微至。”②俞樾在該書中很好地總結了傳統訓詁學的一些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來學者繼承、借鑒他的體系,為之增補、校訂,甚至形成了“古書疑義舉例派”??梢哉f,《古書疑義舉例》(以下簡稱《舉例》)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一、《舉例》的價值
(一)《舉例》在訓詁學上的價值。
俞樾治學的原則承自乾嘉學派的皖派,即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通過文字、音韻等多種手段還原經典,重視“因聲求義”和“以意逆志”的法則。同時,俞樾在治學中主張“以疑存疑”,即在注解經文中如若產生不同于傳統經學訓詁的觀點,即使只有一條材料支持,這種說法也有價值,不能直接否認這種可能而尊傳統說法,應當兩存其說。因此,在俞樾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就一個問題羅列出的多種可能或者以孤證立說的情況。這治學的原則在《舉例》一書中多有體現,雖后世對此多有詬病,認為他“出言太易”,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俞樾敢于提出問題,不拘泥于成習,他的這種治學原則體現的是他思考的過程,正是他不拘泥于舊說的體現,后人未嘗不會就此打開訓詁新思路,他的治學方法更是值得后人學習。這是俞樾的作品在訓詁學上的價值之一。
僅《舉例》一書而言,首先該書從大量的具體文獻出發,對古漢語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進行量化分析和歸納,揭示了一系列古書文例,為人們研究古書提供了工具,同時也為后人訓詁提供了思路、方法。文例既是訓詁的內容,又是訓詁的依據。后人可以根據《舉例》條目,了解古書文例,可以更通暢地閱讀古書,對于閱讀、訓釋古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更好地尋求解決的方法,比如在了解古書中存在上下文異字同義現象后,在古書閱讀中發現上下文意思相承卻使用不同文字(同源詞等)表述的情況,就可以思考這兩個字是否是異字同義,從而更好地理解意思。其次,俞樾在《舉例》一書中總結了前人的一些注釋、見解,不拘泥、不盲從,常常指出前人注釋古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或未盡之處,并且就這些問題提出見解,這些見解雖不一定全部正確,但是大都是有所依據,有合理性的。比如在“兩字義同而衍例”的條目中,《國語·晉語》“若無天乎,云若有天,吾必勝之”一句的解釋,俞樾贊同王念孫提出的“云若有天”一句應當為“若云有天”,在此基礎上,俞樾認為原句應當為“若云天”,并舉出例證:《廣雅·釋沽》的“云,有也”和《公羊傳·文公二年》“大旱之日短而云災,故以災書;此不雨之日長而無災,故以異書也”中的“云災”、“無災”相對,以此,俞樾認為“云”、“有”同義,“若云有天”中的“有”為誤衍,后來又顛倒順序成了“云若有天”。再次,在訓詁方法上,俞樾善于結合上下文與同時代文獻體現出的語言面貌進行訓釋,并博采眾家之長,廣泛吸取已有的注釋,通過考校版本、因聲求義、以注文校正注文等多種手段,盡力還原本義。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各個時期的語言有各個時期的特點,訓詁學必須結合運用文字、音韻、時代背景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比如《舉例》中,俞樾指出《太玄·永次四》“子序不序”中第一個“序”為“子”之誤而衍時,結合多種版本并且聯系文章中的其他表述,俞樾列舉王涯對此句的注釋,指出《太玄·居次三》“長幼序序子克父”一句除范望版本外,在宋、陸、王本中都作“長幼序子克父”。最后,俞樾敢于自我否定,不回避已有著述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對自己治學中的一些問題在《舉例》中多有補充。比如在“兩義傳疑而并存例”中說:“余從前著《群經平議》,未見及此,蓋猶未達古書之例也;當更為說以明之?!?/p>
(二)《舉例》在語法、修辭學上的價值。
在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研究中,文字、音韻、訓詁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語法的專門研究是到很晚才發展起來的。近代《馬氏文通》的出版標志著漢語語法學的誕生,但是“語法”的概念大約在先秦時期就出現,《公羊傳》、《墨子》等一些著作就出現對文法的分析闡釋。漢代小學家的研究中涉及文法之處頗多。到隋唐時期,隨著佛經的翻譯,人們明確意識到“語法”的存在,語法觀念進一步發展。元代出現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究虛字的專著《語助》,《語助》的誕生則意味著人們語法研究開始系統化。到了清代,中國古代語法研究進入鼎盛時期,當時很多作品中都大量涉及文法問題??梢哉f,漢語語法的研究在中國古代是存在的,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自發的、非系統的。
從漢語語法研究的發展,古人研究語法多是為了“通經致用”,是不成系統的,俞樾在《舉例》中涉及的語法研究亦然,但是不可否認《舉例》等作品在漢語語法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俞樾在《舉例》中吸取前人研究的結果,對各種句法結構進行了具體分析,對很多語法問題都有涉及,他指出了詞語的省略、活用、復用及句子的倒裝和語序等問題,并且關注實詞、虛詞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俞樾在《舉例》中專門設有“名詞活用例”,明確提出實詞活用的概念。同時,俞樾對省略的描述是非常具體的,俞樾在“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文沒于前而見于后例”、“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反言省乎字例”等條目中比較具體地論述了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中心語、語氣詞、句子的各種情況。這些都為后來語法研究的進一步系統化助力不少。
在陳望道先生作《修辭學發凡》之前,人們對修辭與語法的概念都是含混的。簡而言之,修辭是寫作的文采,語法是寫作的規范。郭紹虞曾經評價《舉例》一書:“所論辭格,分析較繁,例證亦多,實是研究古修辭學的一部重要著作。”③俞樾在《舉例》中歸納出八十八個條目,其中一些條目可以將之與現代修辭對應起來。比如“錯綜成文例”可以歸納為“錯綜”,“以小名代大名”和“以大名代小名”可以歸納為借代等。從中可以看出修辭的發展及當時修辭的一些特點。后來,包括楊樹達在內的一批人寫作的修辭學著作都或深或淺受到《舉例》的影響,可見《舉例》在修辭學發展過程中的價值。
二、《舉例》的不足
毋庸置疑,《舉例》一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是我們要承認該書確實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不可避免有未盡之處及有些論斷欠妥、存在的一些錯誤等,這在劉師培、楊樹達、馬敘倫、姚維銳等人的或增補或校錄中有所體現??傮w而言,《舉例》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疑存疑,出言太易。
很多學者評價俞樾“務反舊說,一心標異,出言太易,論斷亦近專輒”④。俞樾是一位通儒,他非常博學,但是細觀他的學術著作,不難發現他的學問“通”卻不夠“精”。在很多問題上,俞樾缺乏專門的認知,再加上前面已經提到的俞樾主張“以疑存疑”,因此,在治經過程中,俞樾傾向于將一些與舊說不符且證據不足的論斷表述出來,常?!皹水悺倍粔驀乐敗1热缭凇肮湃诵形牟幌邮杪岳敝?,俞樾僅基于《正義》:“《司馬法》:兵出馬一匹,牛三頭”就認為在《左傳》時代牛當稱頭,馬當稱匹,沒有經過詳細考證就認為《左傳》中的“以索馬牛皆百匹”是因牛馬并提而省略了牛的量詞“頭”。對此,可參看許威漢先生《〈古書疑義舉例〉一失之我見》,其中詳細論述了俞樾結論的不可取之處。
(二)因文見意,好改經書。
俞樾的弟子章太炎在《俞先生傳》中指出俞先生:“說經好改字,末年自敕”⑤,因為俞樾主張從文獻大的整體結構和內在邏輯入手進行訓詁,常常被所謂的大局蒙蔽,陷入主觀判斷后難以辯證思考。當面對一些難以解釋的字句時,他常常忽視文字的訓釋可能而懷疑文字本身的正確性。他認為經典在傳抄過程中出現訛誤的概率非常大,經典文本不一定可靠,所以在遇到難以解釋的經典原文時,不妨思考是否為訛誤而嘗試改正它。在《舉例》中常常看到他通過一些文本舉證而提出改動經文的想法。不可否認,經典流傳著出現訛誤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輕易修改經典卻是不可取的。
(三)強調教化,主觀臆斷。
俞樾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他重視傳統道德,強調經學致用,在注解經書時,他難免先入為主,維護圣人形象,難免牽強附會,曲解文字本意。比如在《舉例》“助語用不字例”中俞樾舉《論語·微子》中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認為兩個“不”都是語詞,是丈人言自己“惟四體是勤,五谷是分而已”⑥而非責罵子路之言。這就是俞樾為了維護圣人形象而太主觀武斷的過錯的體現。
(四)忽視理論,不成體系。
重實踐而輕理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通病,在《舉例》一書中俞樾用了大量材料,但是整體的理論闡述是單薄的。俞樾在《舉例》中對訓詁學理論的論述只有寥寥幾筆而且是不成體系的。從《舉例》一書條目的編排上可以看到,俞樾將《舉例》分為七卷,這七卷分類雖有一定規律,但是俞樾并未明確界定劃分的標準,有些條目雖然描述相似但完全屬于不同方向的問題,想要具體查閱某一條目會比較費時?!杜e例》存在一些條目下的舉例不切合,或者說小條目下還可細分的情況,這些都與俞樾整體理論意識比較淡薄有關。
三、結語
俞樾的《舉例》一書總結歸納了88個條目論述古書文例,涉及很多文獻資料,其中有很多問題值得學者繼續研究探討。俞樾在書中使用的訓詁方法及治學態度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總體而言,《舉例》一書前承傳統訓詁學,后啟現代訓詁學,對語法學、修辭學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意義,其學術地位與價值是值得肯定的。當然,我們要認識到《舉例》在時代上的局限及俞樾創作過程中的局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正確認識文本的價值。
注釋:
①馬敘倫.古書疑義舉例五種·古書疑義舉例校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3:249.
②章炳麟.訄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45.
③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7.
④劉曉東.俞樾[A].古常宏主編.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C].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647.
⑤章炳麟.俞先生傳[A].章太炎全集(四)[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11.
⑥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1983:76.
參考文獻:
[1]陳望道.文法簡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2]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劉曉東.俞樾[A].古常宏,主編.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C].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4]劉冠才.論《古書疑義舉例》的成就及不足[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2).
[5]王建軍.中西方語言學史之比較[M].合肥:黃山書社,2016.
[6]許威漢.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一失之我見[J].中國語文,1997(5).
[7]許威漢,金甲.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評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章炳麟.訄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