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下,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在新的教育時期,教師需要結合互聯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積極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打造家校共育模式。為此,文章在闡述“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傳統家校共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如何優化“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進行策略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院校;家校共育
學校和家庭教育對學生具有一致性的影響特點,同時,基于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學生入學后,家長和教師的溝通變得極為重要。過去,互聯網發展緩慢,家長和教師的溝通一般是通過家訪、家長會、打電話的形式開展,從發展實際來看,這種溝通方式比較費力,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中職院校家校共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文章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實際,具體探究“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做法。
一、 “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概述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被廣泛地應用到社會的各個行業中,并與各個行業產生了密切的聯系,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對于教育而言,“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主要是指學校、教師、家長借助先進的移動設備和網絡終端來教育、引導學生。當前,上網已經成為中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手段,學生已經能夠在學習平臺上下載作業、在論壇上討論、上網查找學習資料等。可見,網絡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學生能夠借助網絡快速、高效地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二、 傳統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 家校共育時間存在沖突
從傳統的家校共育發展實際來看,班主任的工作任務繁雜,除了要做好日常的授課和校驗工作,還需密切關注和協調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家庭關系等。但是,從家校共育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班主任和家長能夠教育學生的時間往往出現沖突,不利于提升家校共育的時效性。
(二) 家校共育對象來源廣泛
中職院校的學生大多經歷了中考失利,有的學生在上初中時早已被教師遺忘,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自制力缺乏,學習興趣不高,有些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少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他們的成長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都導致中職院校家校共育的工作難度加大。
(三) 家校共育溝通方式單一
過去,傳統的家校共育方式是在每一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或者偶爾打電話交流,這種家校共育方式無法有針對性地解決家校共育問題。例如,召開家長會時,往往是教師單方面地向家長介紹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而家長則坐在座位上聽教師講解,不難看出,家長沒有充分地表達和發言機會,無法發揮家長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 “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優化策略
(一) 通過家校共育聯動平臺的打造明確家校育人職責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為此,學校需要積極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優勢打造家校聯動平臺。
家校聯動新平臺的搭建能夠為家校共育的有效開展提供重要支持。學校和家庭二者合力借助互聯網平臺優化家校共育機制,明確家校在育人方面的不同任務和職責,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參加校園開放日活動,教師借助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展示學校辦學思路、班主任帶班理念等,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此外,家長需在思想態度上為家校共育平臺的打造提供軟件支持,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將孩子在校外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時上傳。
(二) 通過家校共育聯動平臺的打造優化家校共育方式
第一,打造班級QQ群。班級成立初,教師就應建立學生和家長QQ群,借助QQ群商討各項活動的組織與安排、發布作業、網上授課、投票制定班級各項規章制度、反饋孩子在校內校外表現,QQ群的合理使用能夠讓教師和家長擺脫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第二,開通班級空間。在班級空間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把班級中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讓家長通過空間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并針對各個事件和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文字的形式實現家長和教師情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第三,建立班級微信公眾號。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新媒體建立班級微信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上及時發布學生動態、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親子共讀讀后感等,加強班級凝聚力的同時,讓感興趣的學生和家長參與班級管理,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第四,開發校訊通。學校可以聯合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開發校訊通系統,建設專用的APP軟件輔助學生管理。例如:學生入校和離校的刷卡信息可以實時顯示在APP中;學生選課、考證報名、成績查詢、課程學習、心理咨詢預約均可在該APP進行。同時,學校為每位家長開通賬號,通過校訊通的使用實現智能化管理,體現出家校對孩子的關心,拉近家校之間的距離,提升家校共育的時效性,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
(三) 通過家校共育聯動平臺的打造為學生健康成長助力
作為教師,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要始終相信“每位學生好比是一粒種子,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渴求上進的心”,用心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利用網絡與家長及時溝通,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例如:某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比其他學生慢,學習成績較為落后。針對該生的這種學習特點,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鼓勵他,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設定符合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借助家校共育平臺及時反饋給學生家長,給予學生積極地肯定,使學生體驗成功,逐步樹立自信。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家校共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為教師和家長的高效溝通提供了重要保障,學校和家長都應積極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優勢,探尋符合班級特色的家校共育途徑,打造家校共育機制,為學生健康成長助力。
參考文獻:
[1]王巧,曾雪飛,陳閩旭.家校聯動,搭建學生幸福成長平臺[J].新課程(下),2017(8).
[2]趙林林.重視家校共育搭建良性互通平臺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10):34.
[3]國賀梅.基于搭建家校聯動新平臺促進家校共育新理念的研究[J].亞太教育,2015(4):209.
作者簡介:
康偉,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第二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