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是我國五、七言古今體詩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我們小學課本中入選的三十多首古詩大都是唐詩,有浪漫主義的詩人李白的作品,也有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白居易的作品,還有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的作品……不論是哪個流派、哪種風格的詩,讀來總會讓人從中倍受啟發。所以,抓好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對學生當前的學習及以后的成長都大有裨益。
關鍵詞:朗讀;講解;對比
近年來,為了弘揚國學經典和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國家對中小學的古典詩詞教學是異常重視了。學校也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班級內積極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使學生的國學經典和古典詩詞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師如何在這方面進行有效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呢?我嘗試采用以下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古典詩詞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是本人的一些做法,現羅列出來,以便與同仁共同切磋。
一、 指導朗讀,以讀激趣
記不得是哪位學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敝v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的確,我在教學古詩時,針對學生對學古詩不感興趣的特點,對于一些樸素易懂的詩《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重點放在加強朗讀指導上,以便使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體會古詩的優美意境、縝密的思路、傳神描繪、觀點主張。加強朗讀指導,關鍵在于正確地劃分音步(節拍)(劃分音步一般規定的符號?!阿颉北硗nD長,“Ⅰ”表停頓短,“:”表示輕微的停頓)音步的劃法也有明確的規定:五言古詩一般劃分三個音步,讀法有兩種。一種是“二二一”如《登鶴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另一種是“二一二”如《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七言古詩一般劃分四個音步,讀法也有兩種:一種是“二二二一”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送我還。另一種為“二二一二”,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另外,根據詩句不能割開的原則,有的七言古詩也可讀為三個音步,如《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綜上所述,正確地劃分音步,加強朗讀指導,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還能讀出古詩的節奏,體現音樂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講解意境,強化理解
有些古詩意境深遠,在教學時若采用此方法,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唐朝詩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時,我先對詩人作詩的時代背景作了簡單的介紹;詩人孟浩然他的前半生主要在家閉門苦學,四十歲時才帶著多年來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京城謀取功名,結果終不能如愿。于是他滿懷一腔憂憤的心情重回故鄉。途中他孤身一人停宿在建德江畔,面對著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身的景色,那旅途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至此,再講解這首詩,學生對詩人失意后有家難歸的愁悶心情將了解得一清二楚。再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時,同樣先向學生講解古詩的時代背景。王維的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為憶山東兄弟。他寫這首詩時才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生活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仕子雖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的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舉目無親。這首詩就是作者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完成的。正因如此,作者便產生了強烈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
三、 采用對比,拓寬視野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有些古詩可采用對比的方法指導學習。如學習韓愈的《早春》這首詩時,可首先向學生出示未選入課本的《晚春》指導學生欣賞。通過對比欣賞,使學生明確: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晚春景色固然可愛,但比起“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卻顯得有點遜色。因為草色給人們帶來了春的氣息。至此,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高超的詩筆和銳利深細的觀察力便不難了。再如,在教學《古風》時可和《蠶婦》進行對比教學?!八暮o閑田,農夫猶餓死”“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通過對比教學,從而揭示出在封建社會里剝削階級“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罪惡本質。從而激發學生對新中國、新生活的熱愛之情。
總之,我認為根據古詩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至少也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在思想上,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地美的教育;在智能上,可以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增進他們的知識;在語言上,可以豐富語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和敏感。當然,對古典詩詞教學的研究,本人僅僅是一個膚淺的認識,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是希望與各位同仁一起研究,一起成長!
作者簡介:
楊興平,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紅沙梁鎮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