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保準》提出,要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讓學生在大數據時代,能夠立足生存就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針對學生現狀的分析,找出解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策略。這樣學生走進課堂,就可以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提升,課堂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大數據;實踐;實踐能力;資源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親身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溝通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現在不是單純地要求孩子掌握知識應付考試,而是讓孩子能夠適應現在信息時代,讓孩子的實踐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 針對學生的現狀,分析學生實踐能力
(一) 信息時代的需要
“教改”中明確指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傳統的教學,教師“一言堂”,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社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尋找數學問題和生活問題之間的聯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 教材本身特點的需要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的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能力,讓小學生從小養成學數學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這樣不但要分析教材的特點,而且還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親力親為把數學中抽象的知識變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運用的能力,而且還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 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策略
(一) 活用教材,由易變難
教材都是專家們精心編撰,是精品,但是教師在使用的時候,要“活用教材,由難變易”,敢于把教材重新組合排列,將有聯系的知識放在一起讓學生去探究,這樣整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能夠不斷地去探究,能系統地把這些知識形成思維導圖。是“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互相彌補,相得益彰,這樣改變學生在課堂上“聽”狀態,讓學生能夠積極探究,自己操作,總結經驗,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的綜合素養就能更充分地發揮出來。
筆者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后,教材安排了《千米和噸》《解決問題的策略》《混合運算》,我就把教材調整了一下,學生在探究完兩位數乘兩位數,緊接著學生自己又探究了兩位數乘三位數,甚至四位數,……就這樣學生在計算中找到了興趣,他們不停地實踐,不停地總結經驗,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怎么解決?接著在學習《混合運算》,這樣只要理清是同級運算還是非同級運算,學生再不斷地實踐、探究,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在學生學會運算后,讓學生走進生活,解決生活中一些問題,在商場中買衣服,褲子兩件和童裝兩件,算總價,學生馬上脫口而出,學生會舉一反三,不斷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的問題,運用混合運算來解決。這就體現了數學問題的現實性,較學生一味地去計算,感興趣地多。這樣活用教材讓問題由難變易,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也更好培養了學生綜合能力。
(二) 利用資源,讓學學會生收集、調查和整理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如果讓數學知識脫離生活的實際,數學及無法立足。其實,現在信息時代,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要讓學生利用身邊的信息資源,去收集,調查和整理一些相關的知識點,在學習時,就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筆者在教學《面積的意義》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體會物體和物體的某個表面,筆者是這樣創設的:
師:讓學生拿出數學課本,數學課本和數學課本的封面是不是一回事?
師:讓學生指出物體的面。
生1:學生拿著課本不斷向學生這個面,那個面。
師:讓學生拿出文具盒,文具盒面和文具盒師一回事?課桌和課桌的桌面是一回事?
師:比較其面的大小,說說哪個面大,哪個面小。
在這個環節中,不僅讓學生認識了物體和物體的面,同時也讓學生體會不同物體面的大小,這樣自然而然地揭示了面積的含義,同時學生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了知識,并提高了實踐的能力。
(三) 利用情境,讓學生樂于實踐
小學生的特點,就是好奇、活潑,教師要充分挖掘孩子的特點,把數學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時要適當給予問題意識,創設情境,讓學生盡快進入課堂,親自操作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樂于實踐。
筆者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借助多媒體:
師:森林里,有兩個小猴在玩耍,猴媽媽來了拿著一個桃子,分給它們,該怎么分?
師:拿出你手中的水果(課前布置的作業每個學生帶個水果)分給你的同桌,一定要大小差不多?
生1:從中間分開,一分為二。
生2:弄碎再分。
生3:一點一點切著分
……
教室里學生立刻動起手來分水果,大屏幕的動畫正在幫猴媽媽分桃子,把一個桃子一分為二的過程,接著教師追問,猴子沒吃夠,猴媽媽有端來了一盤桃子,分給兩個小猴子,學生回答把一盤桃子分成兩份,每份是二分之一……
這樣,從一個桃子的二分之一,到一盤桃子的二分之一,知識的拓展顯得自然流暢,通過分配的情景模擬,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還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
三、 結語
總之,從當前的教育來看,教育不再是僅僅強調學生知識的接受能力,而是不斷推陳出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來適應大數據的時代。所以小學數學的知識的學習,更要養成學生實踐的能力,在課堂上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運用數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的問題,這樣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2017年修訂《小學數學課程標準》[S].2017.
[2]孫小娟.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J].數學天地,2014.12.
作者簡介:
李秀,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銅山區三堡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