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的基本。隨著社會的進步,注重提升受教育者全方面能力與技能的素質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高中作為一個人成長提升的關鍵時期,涵蓋我國基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政治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若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那高中政治教學定能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助力。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中政治;主體性
一、 概念闡述
(一) 素質教育
不同于“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更關注人的未來發展以及社會實際。它強調要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培育受教育者能夠適應社會進步的各項基本素質。在教育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培養他們的主動精神,運用科學的手段開發受教育者的智慧與潛能,全面塑造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普遍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必要條件。與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不同的是,它充分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有利于加快全面發展教育事業的步伐。
目前,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我國教育界對素質教育的具體內涵的研究以及給出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但有著共同特點:
第一,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
第三,在某種意義上,素質使人聯想到潛能。
第四,素質教育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 高中政治教學
高中政治是一門有較高時代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如果政治課與時代脫軌,且只是簡單重復的說教的話,那就會毫無生趣,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它本身的深刻價值。教學,本質上來說是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但它更深的價值在于對受教育者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構建的正確引導。人們往往原意在“政治教育”前加上“思想”兩個字,這無形中就確定了政治教學非同一般的價值與意義。
因而,高中政治教學不僅僅強調學生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更強調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正確引導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 學生主體性
教育的兩大主角就是老師與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教師的存在就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提高,教師這一個職業的根本目的也應該是為學生服務。而學生,在這一神圣的關系中,應當充分體現其積極主動性,主動接受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體系。毫無疑問,在這其中,教師的科學授教方法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二、 當前高中政治教學中的不足
(一) 教學方法傳統單一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一節課四十分鐘被老師填滿,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著知識點,教室里回蕩著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課聲,下課鈴一響,學生埋頭苦記。是否理解?是否掌握?今后是否能應用?似乎老師沒有過多關注,只要能熟記,就是最終目標。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會導致學生形成被動理解、死記硬背的低效率的學習習慣,學習政治的興趣也會受挫。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對學生未來發展不利的特征。
(二) 教學心態古板落后
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加重了教師各方面的壓力,使得不少教師產生一些不利于科學教學的心理疾病,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反映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例如教學方法簡單、粗暴,沒有耐心;教學內容平淡,呆若木雞;一心看重學生的分數,而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等等。
一直以來,大家都普遍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其擁有著絕對的權威,不允許有半點違背,學生的一切活動均限制在教師的規則范圍中,不能有半點逾越以及自己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主體作用被大大削弱。
(三) 缺乏教學多樣的技巧
多樣有意思的教學方法與技巧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很容易并樂于理解教學內容,做到“潤物細無聲”。當前的多數教學比較看重一節課講了多少內容,重點內容重復了幾遍。久而久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陷入:重復了這么多次,肯定沒問題的誤區中。高效的教育它不在于一堂課老師的輸出量有多少,而在于學生的接收量的多少以及接收質量的高低。成功的教學要看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否激發學生的用心思維和內在的動力。
三、 提升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
(一) 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枯燥乏味的知識點梳理,重點強調必然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讓學生覺得這個內容與自己息息相關,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才會有興趣去深入了解學習。不妨在授課時用生活案例串起知識點,這樣的講授不僅易于學生理解,還有利于未來實踐應用。
(二) 教學形式豐富多樣
改變課堂四十五分鐘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采取例如辯論賽、質疑導思、時政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知識挖掘,知識應用的過程中去。
結合當下社會中的熱點或學生關注的話題,發起討論,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結合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此中,老師應當穿插高中政治教學中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講授。師生雙方平等探討、自由發言,老師適時正確引導,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最終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 培養學生創新潛力
要培養創新型學生,創新型教師必不可少。成功的政治教學要持續跟著社會發展的步伐,及時更新內容。同時,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努力構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情感知識的雙向交流的橋梁,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進而才會對學生提出的“奇怪”問題進行有信服力的點撥和說明。
同時,鼓勵學生打破常規,進行逆向思維。放開眼界,打開思路,綜合運用各種材料信息,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見解,而不是一味地單項獲取知識。
需要強調的是,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并不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降低要求,要知道,基礎知識是各種潛力的載體,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根本談不上潛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馮潔.運用生活化教學理念,奏響高中政治新樂章[J].文理導航(上旬),2017(12).
[2]韓玉彬.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應用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7(30).
[3]李德慶.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才智,2017(20).
[4]岳彩虹.創設有效高中政治教學情境的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31).
作者簡介:
段玉蓉,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