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云利等

[提要] 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采用 “廠內校、校內廠”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可能會在未來3~5年內面臨淘汰風險。本文結合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探討“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可行性,期望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上有所突破,以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研究
基金項目:炎黃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度橫向科研項目:“‘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研究”(指導項目)研究成果(課題編號:HXKT2018001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7月30日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的經濟形態的出現,更是加快了傳統形態與模式的轉化與升級。在信息化時代,高職院校作為互聯網技術應用與推廣的前沿陣地,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呢?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圖立足于“互聯網+”新形態視域下,來探討“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以此推動新形態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互聯網+”的內涵。所謂“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種傳統行業或產業”,以此來促進傳統行業或產業的轉型升級;從深層意義分析,“互聯網+”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內在驅動的發展理念,它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更是今天經濟發展的新形態。
(二)“互聯網+校內工廠”的內涵。“互聯網+校內工廠”是一種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它利用互聯網技術,校企合作,共同研究開發與企業工作流程(內容)相銜接的學生模擬實訓軟件或系統,職業院校學生可以不出校園、不進企業的情況下,通過此系統掌握企業日常工作流程(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模擬實踐,甚至在計算機終端就可以為企業從事生產或服務,從而實現校企雙贏。
(三)“互聯網+校內工廠”的特點
1、網絡信息化。“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以網絡平臺為載體,以信息化為基本手段。因此,網絡化、信息化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2、方便化。“互聯網+校內工廠”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利用網絡虛擬操作平臺連接學生與企業業務流程之間的紐帶。這樣,職業院校學生進行課程實踐或頂崗實訓的時候,就不需要到企業中去或企業非得到職業院校去設廠辦企業,突破了時空限制。這樣的合作模式為學生實踐與企業“選人、用人”提供了方便。
3、普及化。“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一旦實驗成功,依靠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很容易推廣或普及。
(一)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現狀。關于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的研究,近20年來成果豐富。具代表性的有:吳中福(1992)提出高校與企業合作、產學研融合能夠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是振興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劉希平(2008)指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關系到高職院校發展的路徑選擇;孔德蘭(2011)提出“領導班子互兼、中層干部互任、教師員工互聘”校企合作模式;徐丹(2016)提出教師到企業中頂崗實習、從企業引進兼職教師等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互聯網+”模式現狀分析。“互聯網+”模式,是近年以來的研究熱點。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各種課程改革或各種教學模式方面。其中主要代表作有:王曉林(2015)的《“互聯網+隨機學習”課堂模式實踐——以佳木斯技師學院為例》;陳康(2016)等人的《“互聯網+”背景下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探究——以國際商務單證課堂教學為例》;崔志玨(2016)等人的《“互聯網+課堂”的教學變革》;陳婷(2017)的《“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等等。
(三)文獻評述。通過以上關于我國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互聯網+”各種模式的現狀分析來看,大多數的專家學者只是就某個方面進行研究或總結;筆者通過中國知網進行搜索發現,至今尚無把“互聯網+”與校企合作模式二者結合起來研究的。因此,本文研究課題:“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有其開創性,應具備一定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前文已述,“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尚未真正落地實施,仍然處于摸索階段。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這種校企合作新模式能否成為現實,是否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或探索:
(一)從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層面分析。當今社會已經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信息化技術不斷的發展并已應用到各個領域。而“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發展的產物,這種模式的實施必須要依托互聯網這個載體,以實現“人-機-物”的無縫對接。該模式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趨勢,符合了互聯網時代的內在要求,實施該校企合作模式不僅可行,而且是大勢所趨。
(二)從技術發展層面分析。從“互聯網+校內工廠”基本內涵獲知,這種校企合作新模式主要依靠一個平臺,即實訓或實踐軟件才能順利實施。目前,開發此類軟件技術門檻較低,因此實施該模式完全可行。
(三)從節約成本、提高實效性層面分析。實施“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以后,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說,當他們進行課程實踐或頂崗實訓時就不需要親自到企業中去,可以利用互聯網軟件,隨時隨地對接企業的工作流程或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對于企業來說,也不需要把企業移植或開設到學校中去,直接依托“互聯網+校內工廠”這個平臺,給學生下發工作任務或工作流程。大大節省了投資成本,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從節約成本、提高實效性層面分析來看,實施該模式也是可行的。
(四)從雙方實施意愿層面分析
1、樣本的選取。為了確保本次調查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次選取了江蘇地區示范性的高職院校與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業(包括合作單位)作為研究樣本。主要圍繞校企合作模式進行研究,探討雙方實施“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意愿。
2、數據的來源。本次研究數據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來自于實地調查研究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二是來自于對樣本院校和樣本企業的調查問卷所統計分析的數據。本次共分別發放調查問卷26份,回收23份和24份,其中有效問卷都為22份,有效率分別為95.65%與91.67%。(表1)
3、情況分析。通過分析可知,超過70%的高職院校愿意實施“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超過60%的企業愿意實施“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從樣本分析看,實施校企合作方面,學校比企業積極性更高,這也是目前校企合作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即“一頭熱、一面冷”現象;如果實施“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這種新模式能夠取得實質性成效,這種局面可能會有所改變。顯而易見的結論是:這種“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市場廣闊、可行性較強。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正顛覆著傳統的教育模式,轉變了專業人才培養的理念,創新了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對諸多因素的分析,得出結論:“互聯網+校內工廠”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不僅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趨勢,更是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大勢所趨,在技術層面與市場層面也是完全可行的。
主要參考文獻:
[1]胡樂樂.論“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教育技術,2015(12).
[2]陳婷.“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7(5).
[3]楊靈.民辦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6).
[4]蔡晶晶.民辦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創新研究——以南寧學院為例[D].廣西大學,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