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龍慧
摘 要:開發利用水書檔案是實現水書由藏到用的重要轉變,是水書檔案實現社會價值的有效途徑,對于繼承和弘揚水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論文對水書檔案開發利用的意義進行了研究,并通過多視角探析了當前水書檔案開發利用的形式與現狀。
關鍵詞:水書檔案;開發利用;現狀
水書由水族古老的語言文字符號書寫而成,記錄著水族地區悠久獨特的民族文化與歷史。隨著水書檔案收集保護工作的不斷進行,水書檔案的開發利用也得到了各方的關注和重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水書檔案開發利用的意義
一是有利于促進水書檔案的搶救和保護。檔案的價值不僅在“藏”,更在“用”,開發利用水書檔案,加強水書內容挖掘,才能把搶救和保護工作從“死的水書檔案”變為“活的水書檔案”,推進搶救思想的廣泛深入,使水書搶救工作更上一個層次。二是推動水書及水族文化的學術研究。學術研究需要建立在大量一手史料和參考著作的基礎上,水書和水族文化研究的發展興盛,需要充足的水書檔案做為支撐。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大量水書檔案的公布和水族文字的破解譯注,水書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這些與水書檔案開發利用密不可分。三是促進水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水書檔案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通過開發利用,可以形成別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近些年,水族地區,特別是三都縣和荔波縣,大力開發民族文化旅游路線,旅游推介成效明顯。開發和利用好水書檔案這一特色優勢,將對當地旅游發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四是有利于我國多元民族文化的發展。水族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既有語言又有文字的少數民族,水族文化得以延綿至今,離不開水書檔案的載體支托,開發利用水書檔案,將檔案的歷史積淀在現世文明中繼承壯大,將有助水族文化的弘揚,也將利于我國多元民族文化的發展。
2 水書檔案開發利用的形式與現狀
2.1 水書檔案的翻譯與公布
目前,水書翻譯工作正在持續開展,各個水書館藏機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別進行部分水書的譯注。據了解,近年來三都縣翻譯的水書有《日歷卷》《喪葬卷》《營造卷》《壽寅卷》《超度卷》《時辰卷》《婚嫁卷》《金堂卷》《掃傷卷》《三·七元宿卷》等20多本,2015年9月又出版了《水書·九星卷》,2016年正在積極翻譯完成并出版《六十龍備要》《吉星》兩本水書。荔波縣已翻譯的水書有《金銀卷》《陸道根源》《泐金·紀日》《甲子卷》《營造卷》《亥子丑卷》《九星預測卷》《婚嫁卷》《春寅卷》等。獨山縣翻譯的水書有《水書·太平卷》《水書·麒麟正七卷》《正七卷》《九官飛拳卷》《盈虧卷》《九神煞》《金用卷》《五官飛拳卷》《九星八卦卷》等。其他地區翻譯情況大概有:2013年由黔南州檔案局定稿的《水書·六十年擇吉》;2009年都勻市民宗局定稿的《水書·婚嫁卷》等。
2.2 水書檔案的科研與學術研究
利用水書檔案開展的學術和科研成果豐富,主要是書籍著作、學術論文等。研究方向囊括了語言、文字、文化及其他學科等多角度,如1996年由曾曉渝、姚福祥編著的《漢水詞典》,2001年由韋宗林、潘朝霖撰稿的《水族古文字與書法》,2007年由韋世方主編的《水書常用字典》,2012年韋宗林編著的《釋讀旁落的文明:水族文字研究》,2004年出版的《中國水族文化研究》叢書匯編,2007年韋章炳編著的《中國水書探析》,2009年出版的潘朝霖、唐建榮主編的《水書文化研究》,2010年4月,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揭秘水書·水書先生訪談錄》,1997年7月王厚安主編的《水族醫藥》,2007年9月出版的《中國水族醫藥寶典》,1997年11月潘朝霖、劉之俠編著《水族雙歌》等。
論文方面,數量繁多,角度廣闊,從80年代至今,王品魁、韋宗林、吳正彪、潘朝霖、石尚昭、劉日榮、韋忠仕、劉日榮、蒙愛軍、韋學純、歐陽大霖、文毅等一大批研究者從各角度都取得了豐富成果。
2.3 利用水書檔案開展藝術創作
近些年,通過水書檔案進行藝術創作主要涉及舞曲、書法、影視等。在舞蹈、音樂方面,如2006年以來三都縣打造的《遠古走來的貴族》史詩歌舞劇;2009年荔波縣排演的《水書表情》;2010年演出的《水歌大地》;2013年的《水家人》等。在電視節目制作方面,2004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水書之謎》專題片;2006年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拍攝的《神秘的水書》;2007年中央電視臺錄制的《搶救神秘“水書”》;2012年中央電視臺4套欄目播出的專題片《水族水書》;2015年,深圳電視臺《非遺》欄目組在荔波拍攝“水書習俗”音像等。
在書法、攝影作品創作方面,“王天國水書藝術兩岸巡展”展出水書精美書法作品100幅;楊勝超作品《人壽年豐》《山明水秀》等四副水書書法于2015年贈送于中國民族圖書館收藏;2013年首發的《中國民俗攝影·水族非遺》畫冊書刊,展示了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水族民風民俗。
2.4 利用水書檔案進行對外交流
水書學術交流會議方面,2007年、2008年舉辦的兩屆“中國水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7月在三都舉行的“中國民族語言空間認知范疇暨水族語言文化研討會”;2009年10月舉行的“水書與南方民族古文字研討會”;2010年10月的“中國水書·易經三都論壇”等。
水書檔案其他交流研究方面,1955年日本學者賴惟勤首次在書中介紹了水書,1980年日本學者西田龍雄發表了《水文字歷的解釋》一文;美國密西根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以及國內眾多高校師生先后到水族地區進行調研;國際上,《中國水書國際編碼提案》已在2015年召開的國際編碼標準化組織第64次會議上得到通過。另外,水族地區運用水書文化資源,打造了水族文化博物館、九阡水各卯文化風情園等系列民族特色旅游項目,展現了水鄉色彩,水書魅力,加強了對外交流和互動。
2.5 利用水書檔案進行文化教育
水書檔案進行文化教育主要領域是公共部門。如高校方面,2000年,水族語言文化本科專業在貴州民族學院設立;2006年,貴州民族學院水族語言文化古籍碩士獲準招生;2005年,中山大學荔波水書研究基地掛牌成立。中小學方面,荔波縣在荔波一小、水堯小學、水利小學、永康小學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編寫水書校本教材,推廣水語水書水歌;三都縣開展水書、水語、馬尾繡傳授,在部分學校進行水漢雙語教學,并編寫了《水族文化進校園讀本》和《水語水書十課時》讀本;榕江縣在同流村小學進行水漢雙語班教學試點,并向其他水族小學推廣等。此外,政府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法規,《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書文化保護條例》第十四條規定:“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校開設水書文化課;鼓勵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學習水族語言文字和水書文化。”這說明利用水書檔案進行文化教育不僅得到了各方支持,而且也得到了實質上的踐行。
水書檔案是水族珍貴的文化資源,是水族社會記憶的載體,提高開發利用意識,由藏到用轉變,加大相關資金、人員、技術投入。做好開發利用工作,豐富開發利用形式,創新利用方式,對于水書檔案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文毅.論水族水書文獻的保護與利用[J].圖書館建設,2009(6).
[2]瞿智琳.水書檔案存續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3:6.
[3]王觀玉,張婭妮.水書文獻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9):74-77
[4]潘興文.試探水書文字及其研究歷程[J].貴州民族宗教,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