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化時代到來,當代大學生功利性學習傾向越來越明顯。本文針對大學生功利性學習這一現狀進行分析調查,根據課堂創新做出相應的教學改課,幫助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擺脫錯誤的功利性的學習目的,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功利性學習;創新課堂;主動學習
1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是在素質教育理論指導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學關系為基礎,以導學的教學程序為主線,充分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通過教學系統諸多要素的優化組合,實現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共同提高的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的核心是: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練為主線。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個辯證統一體,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創新學習的過程。教學目的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思”、“樂”、“創”的結合,重點突出“學”, 實現“學”的三個轉變,即從讓學生“學會”轉向培養學生“會學”,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凸現一個“創”字,把教室變為學生學習創新的場地。
我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以后,市場經濟所關注的實惠性、功利性、效益性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觀。另外一方面由于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育體制的加強,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很多大學生為了爭取完成學業不得不進行功利性的學習,而不是以獲取知識為根本目的的學習。因此大學生功利性學習傾向突顯,實用主義在學習動機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功利性傾向充斥著大學的學習氛圍。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抵制功利性學習,將學習變成一件創新有趣的事情,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
2 功利性學習的表現及影響
2.1 涵義
功利性學習是針對現在部分大學生的學習狀態而產生的,所謂功利性,是指為了達到某種既定的目標,有目的地實現自身的利益。功利性學習是一種只追求結果而忽視過程的學習模式,它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在于短時間內大量汲取有效知識,幫助大學生在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時縮短了時間和精力成本。功利性學習對于大學生來說,在特定時期內發揮了它的積極有效性,但從長期來看,這種學習模式對于學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2.2 功利性學習模式的表現方式
2.2.1 專業選擇的功利性傾向加強。
對于當初選擇填報大學專業志愿的原因,問及其最終的目的和其出發點時,部分生選擇的為了以后方便就業,部分學生選擇的是父母的期望與意向,另有更多學生選擇的是為了順利被大學錄取。
2.2.2 選課呈現功利性。
在選課時學生更注重的是學科的難易程度和分值大小,其實考慮的是學科實用性和專業性,其中好拿學分、實用性強、易得高分是大學生選課的主要依據。不少同學在選課前都會向師哥師姐打聽,哪個老師不愛點名,哪個老師給分高,“我們傾向于選擇容易過給分又高的老師”。由此可見大學生在選擇課程時的功利性傾向突顯。
2.2.3 功利性閱讀盛行
讀而不思:快餐式閱讀漸流行。不少大學生都表示自己“沒時間”“沒精力”靜心讀書,閱讀信息也僅僅依靠微博、QQ等聊天工具的推送消息一掃而過;“標題黨”也代替了深度閱讀思考。功利性閱讀情況發生最多的大都在考試前,學生們為了應付考試而做的準備。這種現象也大多出現在考試備考階段或者作業準備階段,迫于考核壓力,有目的的借閱書籍,短時間強補知識、信息點。往往在考試氛圍的烘托下,校園才呈現飽滿熱情的學習氛圍,卻處處透露著功利性。
2.3 功利性學習模式的影響
從長期來看,功利性學習模式對于學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的浪費和致使學習秩序混論等。在功利主義學習觀念的引導下,大學生的逃課和考試作弊行為經常發生,致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有些大學生僅僅是為了拿到學分,如果老師沒有硬性要求,那么部分學生就會出現逃課的現象。據觀察,有些公共選修課缺課學生達半數以上。選修課程依據學分高低、拿分難易程度決定,只是選修的課程并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也不愿深入研究,把握知識,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選修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愛學的,愛學的因為現實的學校考核制度放棄選擇,課程資源無法與學生的愛好、特長銜接,造成學習資源極大的浪費。
3 創新教學模式,實現課堂高效,抵制功利性學習
第一,“以問題為中心,使教學具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教師真正發揮“解惑”的作用,只講授該講的部分;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并承擔“主體”角色。教學準備、教學進程、教學評價都圍繞“問題”展開,每一堂課爭取解決所有學生針對一個主題的所有疑惑,最終使學生有所收獲。
第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把課堂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還原課堂教學的真正含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關注的是學生所要探索的問題。這種模式把大部分學習內容交給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由原來的“主演”身份轉換為“解惑者”身份,只講授該講的部分。這樣,既把教師從長篇大論的講述中解放出來,又完成了知識的有效傳授。教師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把精力放在指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上,使學生學有所得。
第三,加強了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建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科學活動的三個階段,其中發現問題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針對主題提問題,并把提問能力作為過程考核的一項內容,旨在督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總結、學會提煉。
高校教育不僅僅是培養成績合格的畢業生,更重要的是培養各方面素質健全的社會人才。學業的評價和測量只是促進教學的工具,不能把分數是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學業的考察要重視過程,把考察貫徹到教育的全過程,改變教育測評的標準,注重對過程的考察,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價值觀,這才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要堅持應用性知識與人文性知識并重,平衡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優化課程資源設置,構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最終實現課堂高校,抵制功利性學習。
參考文獻
[1]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M].九洲出版社.2007(4).
[2]鄧輝平.大學生學習功利化的心理機制及其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
[3]黃靜萍.獨立學院協同創新理念下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3(08)
作者簡介
郭曉琴(1987-),女,陜西漢中,講師,政府體制改革,社會治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