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本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偉大的經典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管理思想和道理,對教育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尤其是校長負責制背景下的公辦中小學,作為主要教育管理者的校長的管理理念對現代教育的推進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思想精髓,對于校長樹立以師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中施加有溫度、人性化的措施,實現教育最終為實現人的全面這一目標的價值追求。
關鍵詞:傳統文化 教育管理 包容 仁愛 自律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中所描述的“上善若水”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表述,對于作為學校管理者的校長管理理念的提升帶來了很多啟示,為學校的管理運行提供了很多具有歷史深度的借鑒,值得每位處于管理崗位的教育工作者細細品味。
一、校長應具備一顆包容之心
水善利萬物,水是萬物生存均不可脫離的,但是它卻能夠接納各種不同的存在,均提供其生機與活力,并沒有任何對回報的索取,這也是作為校長在面對學校管理工作中所應具備的。現在的學校采用的是校長負責制,在實際的學校工作中,大到學校的發展,小到每名師生的利益,校長的言行決策都會對其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一名校長有一顆包容之心,那么從教師角度而言,就可以使教師的個性與特點在班級管理與課程教學中得以更多的滲透與展現,而這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教學創新而言,都會起到積極地推進作用。與之相應的,教師也會在這種氛圍下,對學生更加包容,課堂也會更加的開放,能接納班級中那些有想法有個性的孩子,從而將集體教育與個性培養更多的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相反,如果一名校長缺乏包容之心,只是一味的要求全體師生按照自己設定的路子與要求來進行教育教學工作,也許最終可能帶來一個不錯的成績,但這卻很容易扼殺掉教師們的教育思維,讓學生失去了他們原有的自己,失去了學校要達到的“育人”這一目標。
為了更好的達到包容,就需要校長多去了解師生,多聽取師生的意見。學校工作的開展需要全校師生的齊心協力才能共同實現的,校長在開展工作時雖然發揮了指明方向的作用,但絕對不能脫離實際、脫離一線師生。那些只是在辦公室拍腦袋想出來的活動,有時容易變成鏡中花、水中月,看起來很美好,可是執行起來卻容易缺乏實踐基礎,困難重重,最終虎頭蛇尾,活動搞了、力出了,卻不見成效,甚至還充滿不滿與抱怨。因此學校一些工作的開展,應該多做一些調研,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了解到底現在一線的師生是怎樣的情況,他們最需要什么。畢竟學校的教學管理就是為師生服務的,也只有了解這些信息的基礎,學校開展的活動才是更加符合規律并有效的。這也是對于學校民主、學校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
二、校長應具備一顆仁愛之心
學校不同與企業,其運轉及價值的發揮均不能用經濟利益來衡量,其更多的還要摻雜大量人文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其更像是一個很大的家庭,而校長其實就是學校這個家庭的家長。如同每個家長一樣,面對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尤其是子女時,既需要有嚴格的一面,又需要有溫情的一面。學校的規章制度相當于“嚴格”這一面的體現,而“溫情”則更多的需要通過校長的仁愛之心來傳播。當校長充滿了仁愛之心時,就能讓學校更加充滿人文關懷,就會讓教師們覺得學校并不是一個壓榨教師去不斷提高分數的機器,而是一個真正值得他們去付出的家,能更好的讓教師對學校產生一種歸屬感與幸福感,而這是任何經濟利益都無法帶來的。當每天來到學校的教師都是充滿幸福感時,那幸福感同樣也會帶給每一位學生。試想,一個連自己家都顧不上,個人生活一片混亂的教師,哪怕他真的每天能從早晨7點到晚上7點一直待在班中,但這些時間里他真的能夠發揮良好的教育效果,帶給學生知識與幸福嗎?我想這很難實現,哪怕真的有教師做到了,我也會為這名教師感到傷感與辛酸。因為了解世界、獲得知識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們又為什么要用一些所謂的“悲劇”來代替這原本就幸福的事情呢?而這也是校長應該去面對并解決的問題,通過自己的仁愛之心,讓教師們做到幸福工作,讓學生做到快樂學習!
校長的仁愛之心具體表現在對教師生活與專業成長的關心與幫助。教師既要在校園內教書育人,同樣也是需要在學校不斷實現自身價值,學校工作的開展不能只停留在向教師索取這一單項的方面,更需要通過開展系列互動,借助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培養,更加高效的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尤其應該針對青年教師、中年教師、老教師三個層面,既要針對性的關心其工作與生活,適當的幫助不同年齡段的教師解決一些生活實際的問題,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促進其專業發展。像青年教師充滿精力與熱情,但缺乏經驗與工作方法,容易走彎路;中年教師作為學校工作的主力,但可能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比較大,教學工作到達瓶頸,工作倦怠感明顯增強;老年教師閱歷豐富,但可能身體狀態下降,缺乏工作精力。這些情況都應該在學校的人事安排、教師培訓等工作中充分考慮,并積極探索作出最能發揮其價值的安排,使教師無論在哪個時期都能得到相對應的成長與提升,實現其價值。
三、校長應具備一顆自律之心
教育教學注重的是言傳身教,校長的言行同樣也影響著每位學校其余管理者的理念與工作,并進一步對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產生影響。所以校長的自律之心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表現在校長該如何面對各種利益及其關系。如果一名校長只注重滿足自己的利益,比如只想著和上級領導處好關系,學校工作都分給副校長或下面中層干部得過且過,那這所學校將會充滿了功利,學校也只能成為毀人的地方;如果一名校長過度關注學校的升學等方面的利益,而讓教師通過過度的透支消耗來換取學生較高的升學率或良好的社會口碑,這也是有些可悲的;同樣在面對教師職稱評審崗位競聘等事關教師個人利益的事情時,如果沒有一個公平公正的對待,也將引起教師們的不滿,影響其教學情緒,而這些不好的情緒也將最后帶給我們的學生。這一系列的事情,不僅需要公眾監督,更多的還是校長要提升自己的自律意識,用一顆“不爭”的心去面對這么多的利益,做到“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才能做好各項具體的工作,才會讓教師信服并安心教學。
教學水平的提升讓我們更懂得教書,而師德水平的提升則讓我們更懂得育人,水的德性不僅僅只是校長一人應該具有的,更是每位教師在面對自己的學生時應展現在他們面前,并一點點滲透給他們的。學校管理不能只關注教師教學成績這一外顯的指標,更要關注教師師德這一內隱的指標。雖然這一指標有時我們很難量化,但它的影響要遠遠超出是否讓孩子多學會了些知識。學校應該將師德建設做得更加的系統,更加的日常化,達到每位教師都能不因學生的成績高低、不因學生調皮與否,而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去影響他們,那我們的學生將從中真正體驗到教育的真諦。
總之,學校雖不能善利萬物,但只求無愧“教育”二字。如果一位校長的工作能讓學校每位教師都能在教學中盡展才華,讓我們的每位學生都能保留其個性的成長,學校的每個人將更大的實現自我的價值,學校教育的目標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楊菊蘭.老子《道德經》中的教育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7.
[2]苗春苗.《道德經》的思想道德教育意義[J].語文建設,2017,(09).
[3]陳建翔.相擁而舞:《道德經》教育美學探微[J].教育研究,2016,(02).
[4]趙民勝,李璐茜.老子“無為而治”思想對當代社會思想教育的啟示[J].太原大學學報,2015,(01).
[5]羅希良.《道德經》與教育教學之道[J].文學教育(上),2012,(06).
[6]蔣東明.論教育中的“有為”與“無為”——讀《道德經》有感[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07).
[7]李文輝.試論《道德經》的教育哲學思想[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