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我國的近代科技史,對于進一步掌握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模式及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诖?,本文通過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問題提出以及國內外觀點的介紹,重點闡述中國近代科技史分期的原則以及分期的具體方式。
關鍵詞: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 分期 優化措施
一、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問題的提出概述
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中國由古代科學向世界近代科學轉變的時期。第二,中國近代科學向中國現代科學轉變的重要時期。這兩個分期問題對研究我國科學發展的理論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直以來,我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分期通常使用的是社會史的分析,按照我國科學技術史的權威著作,標識1840年-1919年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這也是基于社會歷史進行分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鴉片戰爭和五四青年運動。但科學技術史的分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社會史的分期,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發展具有自身的特點。通過對世界自然科學史的研究考察,發現其分期方式并沒有完全采用世界社會史的方式。
就我國的古代社會發展模式以及發展的自身特點而言,通常認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并非是我國的古代科學發展而言,主要是因為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行影響,通過學習借鑒、吸收與融合發展起來的。但這個過程并不是在鴉片戰爭之后,而是在明末清初,我國歷史上就呈現出第一次的世界科學傳播。
根據以上關于分期的分析,對于當前的分期方式,依然值得探索。同時對中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問題進行研究對于完善我國的科技史理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針對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問題國內外學者的觀點
通過對有關中國近代科學史相關文獻的探索研究,發現國內外科技史對于我國的近代科學史分期問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其中相對有權威性的觀點是,40年代相關人員在著作中提到中國近代科學史的發展可以分為萌芽時期、洋務時期、啟蒙時期、學院時期以及民主時期,其中萌芽時期主要指的是傳教士來中國開始傳播世界科學的時期;具體時間應該指的是明末,在相關著作中也提到,盡管與中國接壤的國家眾多,但中國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影響下,導致中國存在明顯的、從未間斷的自發性,這也是中國與世隔絕的重要原因。
按照中國近代史綱要的內容,可以將我國的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歷史上分為啟蒙、形成和發展階段,從體制化的演變層面而言,可以將中國近代科學史分為四個重要時期,前兩個時期分別是西方科學的傳播時期,之后是體制化肇始時期以及與國際化接軌的重要時期。通過對此進行歷史推演分析,時間同樣追溯到了明末時期。也有學者認為我國近代科學史的起點不應該是一個特定的時間,而應該是某個時間段。在相關資料的記載中,通常會按照時間順序對歷史發生的背景以及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記錄,因此對于中國近代科學史的界定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對于中國近代科學史的時期劃分有較多的說法,因此需要進一步對中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原則進行研究,從而提高對特定的歷史時期的上限和下限劃分的認識,從而不斷加深對于我國近代科學史分期問題的研究。
三、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的主要原則
(一)全面考慮科學技術史的特殊性
首先,科學技術在歷史發展中的不同階段都會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這也是科學技術在歷史某一特點上的特殊性,因此應該對該特點進行充分考慮從而確定我國近代科學史分界線的重要依據。其次,在確定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界線時,應該充分考慮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不同的歷史階段在迎接新的科學技術到來的同時,主要目的在于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條件以及相關服務。最后,科學史的階段性界定,存在于一定的歷史階段和歷史事件中,因此還應該充分了解中國近代的相關歷史、經濟史、政治史以及中國社會體制的變化歷程。
(二)重點參考某個時間段的重要研究成果
對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問題進行確定時,不能對科學技術的存在進行孤立處理,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前提,就傳教士傳播世界科學而言,這種科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主要是通過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逐漸對相關的技術進行滲透影響,同時也會呈現出科學技術的成果。這種成果也對我國的科學歷史發展帶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只有充分認識到中國近代科學發展史與中國近代歷史之間的聯系,才能更加準確、全面的界定中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界線。
(三)充分結合世界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中國近代科學史的發展本質上并不是中國傳統科學發展形成,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世界科學發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融合了本土的文化與社會制度形成了特有的中國特色近代科學發展體系。因此中國近代科學史與世界科學的傳播情況息息相關。世界科學技術的傳播不僅對我國的科學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我國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造成了影響。因此對我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問題進行研究時,應該充分結合世界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并結合我國科學發展的自身特點,做出更加科學的判斷。
四、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分期措施
(一)明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時間上線
要明確中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界線,需要對我國傳統的科學發展情況進行參考,就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而言,1582年是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一年,因此這一年在很大程度上也實現了中國由古代科學向近代科學的轉變,此后中國的科學技術不斷融入到世界科學中。但這種轉變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國內體制機制的影響,因此這種影響并沒有在歐洲各國掀起狂風巨浪。
確定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起點,首先必須以中國古代傳統科學為參照系,必須是對中國傳統科學的歷史轉變。中國傳統科學是指在古代中國這個相對封閉的文化圈內形成的一種科學形態。它孕育于春秋戰國確立于漢代。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有:以《太初歷》為雛形的天文歷法體系,以《九章算術》為范本的數學體系,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為標志的醫藥體系,宋元時期達到鼎盛至明代開始萎縮、衰落。
(二)明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時間下限
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時間上限主要指的是明確中國古代傳統科技與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分界情況,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時間下限主要指的是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與中國現代科學發展史的界線。因此對于中國近代發展史的下限應該充分結合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特點。
另外,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向現代科學轉變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體制化的轉變過程。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科學共同體的形成過程,對于從事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同時也積極反映出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事件;第二,科學活動的主要功能、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發展;第三,通過科學技術與歷史發展階段相結合,可以體現出科學技術的協調關系以及自身的自主性特征。
建立近代科學技術體制的重要前提是作為特殊社會角色的有別于傳統士大夫的職業科學家的出現。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以及與此同時開始的留學生教育,為中國近代職業科學家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條件。但是嚴格地說,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體制化運動開始于1898年戊戌變法之后。戊戌變法以及隨后的晚清新政時期(1901—1910),我國科學社團的大量興起,科技教育體制的改革是我國近代科學技術體制化的萌動期。在中國近代科學技術體制化的過程中有三個重要的標志:第一是1915年正式成立的中國科學社;第二是1919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第三是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成立。
五、結語
綜上所述,確定我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問題,對于進一步豐富我國科學發展史理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對近代科學發展史的界定依然存在分歧,因此需要綜合各類影響因素,通過歷史事件、歷史時間以及科技成果等方面的結合,進一步確定我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分期界線,從而為我國的科技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王淼,譚瑩璞.科學技術視域下中國近代化建設探析——以洋務運動為例[J].河南科技,2014,(16):272-273.
[2]王珂.淺論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對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J].科技風,2013,(12):203.
[3]岳世川.關于近代西方科學輸入中國的兩個時期分期問題的討論[J].貴州社會科學,2010,(01):38-43.
(作者簡介:宋陽,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