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佳 王瑩 李文江 李雪
摘 要: 中國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互聯網金融成為當今時代重要的金融模式之一。然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以及P2P新型網絡借貸平臺的興起,給不法分子許多可乘之機,由此產生的互聯網金融產犯罪給公安工作帶來了許多問題!由于互聯網金融犯罪地域廣、人數眾多等特點使得公安機關偵破工作困難重重、偵破難、追贓難等問題使得受害人不滿,極易引發集體上訪問題,這也會加劇公安機關與受害群眾的矛盾。本文從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入手,分析互聯網犯罪的類型以及公安偵破困難的原因、此類案件受害人集體上訪現狀等力求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緩解公安信訪問題。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受害人 P2P網絡借貸平 第三方支付平臺 公安信訪
一、互聯網金融犯罪詳解
(一)互聯網金融的含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時期,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推動了互聯網與金融領域的高度融合,孕育出新時代的全新金融格局:互聯網+金融格局。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犯罪的分類
1、金融詐騙類犯罪
此類犯罪多是以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依托騙取受害人財產的犯罪。不法分子通通過非法渠道購買或者盜取大量第三方支付平臺用戶的信息,并通過線下聯系欺騙用戶,線上發送虛假信息的電子郵件和釣魚平臺等方式,誘騙不知情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用戶產生錯誤認識,處分了自己的虛擬貨幣或財產從中獲利;另一種是通過一種看似正規的方式對受害人進行詐騙,比如以各種“寶寶”為代表的P2P網絡借貸平臺,由于網絡借貸平臺的資格審查不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虛假的身份和偽造的文件、虛假的信用信息等注冊成立借貸平臺,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用戶購買或者入股了項目產品后,卷款潛逃,使得用戶遭受重大損失。
2、洗錢類犯罪
此類犯罪目的就是把非法資產洗白轉移。如現在很多第三方支付平臺推出“零錢包”種類的理財產品,“T+1”類的買售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平臺用戶。加之平臺希望快速引入大量用戶等競爭心理,使得平臺對用戶的審查不嚴,不法分子向平臺購買大量理財產品再進行轉移,從而達到了快速、安全、便捷的洗白非法資金的目的。
3、非法集資類犯罪
如:P2P網絡借貸平臺本來是一種為借款單位和借款人搭建的線上安全信用交易平臺,以收取貸款中介費用盈利。許多不法分子眼饞于這種平臺所帶來的高利潤,于是打著P2P平臺的名義進行非法集資。如擅自成立金融機構進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許多不法分子建設P2P網絡借貸平臺后,虛構或者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擅自開展一些線下融資項目并放在平臺上,偽造信用評級、資金托管平臺,承諾高利潤回報,吸收公眾資金,進行自我融資或期限錯配吸儲放貸,因產生的信貸存量沒有存貸比、準備金等“防火墻”設置,一旦投融資失敗或發生客戶大量擠兌,大量客戶的資金血本無歸。我們所熟知的 E租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二、公安互聯網金融信訪現狀
(一)互聯網金融犯罪偵破困境
我國互聯網金融犯罪形勢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較嚴峻,如:P2P網絡借貸平臺極易出現資金鏈斷裂,提現困難、跑路、清盤的“暴雷”情況于今年6月份開始出現一個爆發式增長。筆者總結如下:
這些網絡借貸平臺中有絕大多數是不法分子非法集資的工具,在資金吃緊狀態下“暴雷”在所難免,這些不法分子在投資者出現大面積擠兌之前卷款潛逃,給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造成了巨額損失。案發后公安機關偵破工作卻稍顯疲累,追贓工作也遇到諸多阻力:
1、犯罪行為隱蔽性極強
互聯網金融所依托的平臺是虛擬的,犯罪分子可以隨時實施不法侵害行為;其次,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虛假的身份信息和模擬的IP地址,在完全無需暴露自己真實信息和身份的情況下實施犯罪行為;第三,互聯網金融交易具有即時性。一個互聯網金融交易可能是瞬間完成,受害者難以及時發覺,加之對于網絡交易平臺沒有專業理性認識,很容易“中招”。不法分子得手后隨即“消失”,很難留下對公安機關偵破案件有價值的線索,聊天記錄、交易記錄等互聯網虛擬證據,加之辦案經費緊張,都影響破案率。
2、不法分子反偵查能力極強
互聯網金融犯罪是非常專業化的犯罪。在構建一個虛擬網絡平臺時,需要不法分子掌握計算機領域專業技術。而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非法集資活動,還需要一個團隊進行運作,除負責用計算機構建平臺,提供后期技術支持,還需熟悉金融領域相關知識的人來制定融資貸款計劃,鉆法律漏洞等,團隊后期對于資金轉移和毀滅證據等也有專門的人來做,這樣專業又具有一定反偵查能力的團隊犯罪,給公安機關偵破互聯網金融犯罪帶來了一定困難。
3、人數多、金額大
一是不法分子人數眾多,由于前面講到互聯網金融犯罪隱蔽性較強,犯罪成本比較低,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又全身而退的不在少數,面對巨大的誘惑不惜走上犯罪之路的人大有人在。二是互聯網金融犯罪的專業性使得互聯網金融犯罪往往集團化、各司其職、協同作案。三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犯罪因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個網絡借貸平臺可能同時面對來自全國各地數百萬的受害者,形成龐大的受害群體,涉及金額巨大。
(二)以互聯網金融犯罪集體上訪為切入點,分析公安信訪的現狀
綜上,互聯網金融犯罪三大難點導致公安機關在偵破此類案件的過程中取證困難,有些案件懸而未決,有些案件即使抓到犯罪嫌疑人,贓款的追回也是困難重重,這些原因使得受害人為尋求解決問題而集體上訪。由其是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受害者,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每當一個P2P網絡借貸平臺倒臺后,該平臺的用戶門就會迅速建立一個微信群,該群的作用名義上是給用戶維權,其實是有組織的進行定期的集體上訪、甚至進京上訪!近期P2P網絡借貸平臺“暴雷”愈演愈烈,用戶組織集體上訪的情況也越來越多,長此以往,不僅危害公安機關的形象,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互聯網金融犯罪集體上訪問題及對策研究
(一)依托法治思維、科學處理公安信訪
許多政府信訪部門處理信訪案件都采取“息事寧人”的辦法。十九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目標,這就要求公安機關在處理信訪工作時要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維護法律的權威,將法治的觀念貫穿于全部工作之中,才能掌控工作局面。“息事寧人”不但不能解決受害人信訪問題,還會讓信訪處于一個混亂無序的循環之中。處理公安信訪問題務必要依照法律法規程序進行,保護受害人合理訴求,對于公正的結論和判斷要堅持到底,公安的司法權威,防止多次濫訪。
(二)開展公安服務型接訪工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要求公安機關從思想上轉變對待接訪工作的態度。互聯網金融犯罪的受害人本身遭受了財產損失,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公安機關需要轉變思想,站在受害人的角度上服務并幫助受害群眾,深度思想如何切實解決他們的合理訴求。這不僅要求接訪時要善于和受害人溝通交流,還需要接訪人員講道理、有耐心,樹立良好的公安形象。
(三)建立信息公開制度
公安機關受理互聯網金融犯罪案件后,受害群眾是高度關注案件進展的,他們迫切希望知道案件的進組情況以及追贓情況,希望能夠盡快挽回自己的損失,集體上訪的目的也是多半如此。公安機關可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信息公開制度措施,在不影響案件偵破的情況下實時發布案件進展情況和追贓跟蹤動態,讓受害群眾及時了解信息,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同時也能增強受害群眾對公安機關的信任。由于互聯網金融犯罪涉及人數眾多,地域廣的特點,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往往和受害人等不在一個轄區,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公安機關內部可以進行信息共享,以便非轄區內受害人能夠及時掌握案件進展情況。
(四)證據收集與警務合作
如何解決好案件偵破工作無疑是公安機關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工作之一。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方面關于證據的收集與運用。互聯網金融犯罪證據一是資金流向問題,互聯網金融犯罪離不開“錢財”這一概念,既然此類犯罪大多數依靠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那公安機關應該重視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控與管理,根據后臺的交易等快速鎖定資金流向,從而鎖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及時進行控制;二是電子證據的收集與固定。關于互聯網金融犯罪的后臺交易記錄、聊天記錄等電子證據具有抽象性、易毀性、易復制性等特點,因此應高度重視電子證據收集與固定,同時要保證證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第二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犯罪是跨時空性犯罪,需要各地區公安機關加強警務合作,建立信息預警共享平臺等,在案件發生時能夠迅速聯動合作,及時鎖定犯罪嫌疑人,互相配合,將大大提高偵破案件的效率。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金融犯罪愈演愈烈的今天,加強打擊犯罪的力度,加強偵破案件的能力是公安機關的天然職責,然而面對受害人集體上訪的合理訴求,公安機關亦有義務傾聽受害人的心聲,解決他們的需求,筆者提出的幾點對策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解決公安信訪工作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發展。只要我們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將人民群眾放在首位,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發揮好公安機關的工作職能。心為民所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唐銘一,陳小芳.互聯網金融犯罪對公安信訪工作的影響及其對策--以個例為視角對公安信訪工作的對策之研究[J].法制博覽,2017(17):93-94+61.
[2] 段威,俞小海.互聯網金融犯罪中的事實問題研究[J].犯罪研究,2016(05):47-57+65.
[3] 王芳.當前互聯網金融犯罪類型、特點和防控對策探析[J].法制博覽,2016(26):28-29.
[4] 陸岷峰,張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經濟犯罪的理性審視與治理對策[J].西南金融,2016(08):8-12.
[5] 王芳.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金融犯罪的防控對策[J].時代金融,2016(03):143-144.
[6] 廖志明,吳奇行.城市基層公安信訪的難點及其治理——基于G所的實證分析[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29(01):34-37.
[7] 王芳.當前互聯網金融犯罪類型、特點和防控對策探析[J].法制博覽,2016(26):28-29.
2018年度國家信訪系統內部理論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8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