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杰
摘 要:對新常態下小學數學課上運用小組合作這種新學習模式的策略進行探討,小組合作是近年來在教學工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手段,這種形式有著極強的創新性,提倡學生在數學課上發揮出自身的主體性,教師則通過參與其中,達到引導以及輔助的目的。教師可以借助這種模式實現對教育形式的創新,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全面實現素質進步。
關鍵詞:新常態;小組合作;小學數學課;應用
新常態下素質教育實現全面的深化,小學數學課開展一定要考慮到全體學生的需求,并結合學生全方位的發展需求,在教學理念以及手段上做出突破。小組合作是數學課上運用非常普遍的一種教學手段,改變了以往常態化的教學,實現了課堂角色的全新轉變,學生從原本的被動轉變為主動,教師從主宰轉變為引導。這樣可以讓學生實現真正的自學,逐漸形成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一、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是全新的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中用小組的形式以及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完成某個問題的探究或者是某個學習任務。小組合作的關鍵是將學生被動的狀態改變,讓學生在小組中實現對知識的主動感知與獲取,并形成探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具備更強的研究精神以及學習觀。小組合作在數學課上的運用可以讓師生交流得更加密切,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數學課的探討以及交流活動中,將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出來。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用操作、探討以及實驗等方式開展學習,以完成任務的方式對知識進行自主獲取,這樣的知識獲取更加具備高效性以及可靠性。在合作的過程中同伴之間相互幫助和鼓舞,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以及團結意識上得到強化。
二、新常態下小組合作在小學數學課上的實際應用
(一)科學進行教學設計
要想讓小組合作在數學課上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對教學設計足夠重視,保證設計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在正式授課前的準備環節,教師要對下節課的教學難點以及重點進行明確和研究,設計好哪些內容是適用于小組合作的,哪些內容是要教師親自進行詳細講解的,哪些內容是學生在課前就能掌握的。這需要教師在課前對學生有全方位的了解[1]。知道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習需求。在小組合作的設計上,教師要結合不同的任務要求,對小組合作的活動目標以及形式進行明確,并選擇小組學習的內容,安排好活動開展的時間,保證各方材料的準備以及設計合理性。教師要在課前對這些進行全面的規劃,并明確學生要做好哪些操作,對學生會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預測,預設一些問題,并制訂好指導方法。
(二)合理組建學習小組
小組合作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合作,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小組的合理組建。在組建小組的時候,教師要保證組內成員的水平是比較接近的[2]。在性格上有著一定的差異性,這樣同伴之間互補,小組合作才能順利開展。另外就是對組長的選擇,組長在小組合作中關系重大,教師要選擇能力強、品學兼優并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
(三)培養學生學習技能
在數學課上開展小組合作,要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強化。在小組內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群體意識,要有主動與他人交流的能力[3]。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一些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與人合作的樂趣以及魅力,學生之間在合作時要坦誠相待,這樣才能實現個人魅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適當參與進來,與學生開展交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
(四)安排合作學習時機
一方面是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一些內容是帶有規律性的,這些知識抽象性比較強,對學生有著一定的能力要求,這部分知識的教育需要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其中的規律,并總結出其中的結論,這樣可以讓學生實現思維上的提升。另一方面就是注重實驗以及操作,或者是需要進行探究的內容,是比較適合開展小組合作的,這些內容有著極強的學習難度,學生一個人的力量以及思維可能不夠,小組的價值在此時就能得到體現。例如一些數學問題是一題多解的,教師讓學生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解題,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解答,讓學生可以在解題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上實現進步。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內容,把握時機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
總之,新常態下教師在數學課上要借助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實現高效學習,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以及魅力,同時也是讓學生思維在小組合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實現能力上的全方位進步,當小組合作成為常態化的教學形式,數學課的教學質量也能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藍藝明.深度體驗: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積極追求:“三角形的認識”教學思考與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17(34):41-43.
[2]賈慶杰.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 培養能力:冀教版小學數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案例及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49-50.
[3]諶英.論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用實踐[J].華夏教師,2017(1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