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勇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和素質教育的廣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逐漸進入教學課堂,貫穿在教師的教育環節中。小學階段不僅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還是為學生塑造良好健康心態的階段,所有科目的課程教學都需要貫穿心理輔導。這樣的目的是在培養學生語言知識能力的同時鍛煉其心理素質。本文的立足點即在于此,借助對心理健康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詳細分析,旨在提升小學教育的真正意義,為教育事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教育情境;心靈引導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愈發明顯,但這一追求過程相對較為過度,且呈現單一化趨勢,體現在教育上更為明顯的特點,即家長更注重孩子的考試分數,給他們施加更多壓力,過于看重物質本身而忽略了學生成長及健康人格的養成。久而久之,不僅阻礙了學生未來的發展,更在社會范圍內形成廣泛趨勢,不利于教育質的提升。因此,心理學觀點應用在教育事業內的想法便應運而生。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都處于心智未成熟時期,對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這一階段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格的關鍵節點,本文以小學語文為切入點,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應用在語文學科的現實效果。
一、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容,并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相對簡單,主要內容涵蓋五種大愛,即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對自然的愛、對社會科學的愛以及對自己的愛。在這些情感豐富的課文中,蘊藏著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識,教師要通過日積月累,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將其挖掘出來,適時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愛”有更為清晰明確的認知,從而提升其綜合素養,在拓寬視野的同時培養其愛國情感[1]。
例如,教師在教授《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時,要找準教學關鍵點,進行準確定位,即本文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聾啞青年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諸多困難所表現出的專注而又勤奮的優秀品質。另外,學生需要學習聾啞青年在進行繪畫時細致入微、觀察敏銳的品格。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配合視頻、動畫或者PPT課件等形式,將青年作畫時的一舉一動進行生動的再現和還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青年身殘志堅的精神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以及極強的求生欲望,從而幫助學生升華文章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其產生共鳴[2]。
又如,學生在學習《小馬過河》的文章內容時,教師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即讓學生在不斷反復的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主動舉手朗誦等過程中借助教師的適當點評,體會小馬心態的轉變,并將小馬的心理活動和其他動物進行對比,通過自我感知、自我思考領略文章的主旨,即遇事要學會自己獨立思考,要憑借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想做而又敢做的事,鍛煉自己的獨立思維等[3]。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暢所欲言,寓教于樂,鍛煉學生展示自我、評價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單純要求學生學會生字、生詞,掌握文章大綱要求。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照顧學生的感受,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突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小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且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因此,創設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還能鍛煉學生的良好品格。在課堂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保持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切勿以一個權威者的身份自居,否則會疏遠學生,不利于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構建。畢竟,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個眼神鼓勵和不經意的一句表揚都會讓學生充滿自信,因此教師應該學會不吝贊揚。同時,教師要注意抓準教育時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下開展教學工作[4]。例如,教師在上課提問時,當學生對某一個問題的關注度和探究興致都很高,也很快在同學之間展開了更為激烈的討論,學習主動性很強,這便是教師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機,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參與到學生的討論活動中,從中抓取能夠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信息。例如,《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教師在講授內容時要多講故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部分語句段落中,讓學生在了解偉人功績的同時學習他們身上的革命精神。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自身行為的規范和引導,如以平和的語調和學生對話,時常面帶微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言行。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時,要注重策略的選擇,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使其真正對學生的成長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段學佳.試述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7(5):47.
[2]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理論觀察,2015(8):167-168.
[3]孫超.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對策[J].新課程(中旬),2016(10):13.
[4]許瑛.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解讀小學語文教學發表人[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