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
【關鍵詞】 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50—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新的課堂理念在課堂中得到了全面實施。新理念實施不僅給課堂帶來了生機,而且涌現出了一大批勤奮好學、思路開闊、創新意識極強的學生。然而,在這些“富有群體”的背后,卻隱藏著一些“學困生”。作為教師的我們,是不能放棄這些所謂的“學困生”,不能讓他們一直成為課堂上的“旁觀者”,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應熱情地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做好轉化工作,讓學困生能夠達到正常水平。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困生的成因
1.學生自身的原因。有些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明確,認為學習只是應付,免受教師及家長的責備,學習數學沒有成為他們的內在需要,因此一遇到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不愿再努力;有些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差,沒有毅力,習慣于只學不練,對知識要點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動尋找作業致錯原因,最終錯上加錯;有些學生學習數學缺乏興趣,感到枯燥無味,對學習數學處在厭煩、焦躁的抑制狀態,學習無勁頭造成厭學情緒,甚至有抵觸情緒。
2.學校的原因。一些個別學校把應試教育抓得很緊,因此,在教學評價時,一切以學生的成績作為根本,成績好的學生自然成為教師心中的好苗子,因為這樣的學生在評比中可以為學校帶來榮光,而一些成績差的學生自然在老師的心目中是拖累學校評價的負擔而已。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對自己負責。
3.家庭的原因。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農村土地的大量流失,不少家長外出打工,只有學生與爺爺奶奶留守在家,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經濟貧困、父母離異、家長打罵孩子等諸多原因,造成學生心理上的障礙。有的家長還認為,學生學習是老師的事,家長只管孩子吃與穿,因而他們一年四季忙于掙錢,無心顧及孩子的學習,讓自己的孩子養成了學習松散的習慣。有的農村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本身素質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對稍高年級的數學題目,自己也難以解答,更談不上有效的輔導。
4.社會的原因。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由于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廣泛,網絡上的很多信息對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沖擊,他們無法正確分辨信息的利弊,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退學潮、打工潮的撞擊,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二、轉化策略
1. 實行鼓勵政策,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教育學家認為,造成學生成績差異的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其他方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疏導,也可以起到排解學生消極心理,增強學生自信心的作用。學困生往往出現自卑心理,在這時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及充分的理解與信任。要切記,尊重他們是幫助他們的首要前提。要知道學困生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時常鼓勵學生,使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這樣知識教學與心理疏導共同進行,可以使學生在有效的課堂學習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好的發展。
2. 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中多照顧學困生。學困生往往在課堂中參與程度不高,作為教師應創造條件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和平臺。首先,回答問題上照顧,只要他們舉手則優先回答,答對了及時肯定和表揚,答錯了也絕不責罵。其次,只要課堂上有游戲活動,優先照顧。比如,用繩測量圓的周長,用水做實驗感知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系,通過親自參與,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準確地把握抽象的數學公式和概念。最后,板演中照顧。練習中遇到學困生會做的題時,讓學困生優先板演,提示他們板書完整,書寫規范,讓學生觀察其進步。課堂中一定要營造出平等和諧寬松愉悅的氛圍,建立師生平等、學生互幫互助的良好溝通環境,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上,不怕數學,喜歡數學。
3.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學困生雖然學習數學也有積極性,但成績卻總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數學學習策略,不會調控自己的數學認知過程與方法。因此,對這樣的學困生應盡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善于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
4. 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構建家校溝通渠道,讓愛隨時關注學困生的成長。只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學困生沒有后顧之憂地進行學習。為此,學??梢越ⅰ凹倚Mā?,收集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家長的情況,定期與家長溝通;了解學困生在家里的表現,然后及時反映學困生在學校的所作所為,讓家長和老師同時了解學困生的成長歷程??梢远ㄆ诨虿欢ㄆ诘卣匍_家長會(甚至學困生家長會),讓學校教師與家長及時掌握學困生的學習與心理動態,為學困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