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前五分鐘”; 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97—01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眾多一線教師開啟了課程改革的探索,在筆者看來,新課改的核心無非是圍繞著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開展的,如何讓語文教學在促進學科工具性的同時,也提升學科的人文性價值呢?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可通過“課前五分鐘”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使這短暫的“五分鐘”擁有成效呢?教師要結合語文課程的具體目標、內容加以展開,以下是筆者關于利用“課前五分鐘”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幾點策略。
一、重視聽說基礎訓練,實現語文教學高效與高質統一結合
聽說讀寫能力是小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小學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為基礎,為學生素養的提升奠定扎實、穩固的基礎,可利用“課前五分鐘”來融入聽說讀寫訓練,讓學生扎實掌握語文的基本功。一般來說,聽說基本訓練都是通過教師的課堂聽寫來完成的,不少學生對于課堂聽寫總是會有一定的心理壓力,過于緊張的聽寫練習讓很多學生畏難、畏懼。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開展“課前五分鐘”,引導學生在趣味生成的課堂聽寫訓練中掌握聽說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學生之間實現合作、交流、互動,形成優勢互補。如,學生小組之間進行互動聽寫,有時候效果會比教師聽寫來得好,記得有一次學習了《春雨》后,學生之間進行聽寫,一個學生說“好雨知時節”,正在聽寫的學生就很快背誦了出來,這時候學生之間還互相考考對方,遇到一些疑難點的時候,學生之間互相討論,最后很好地解決問題。如,學習了課文里的《釣魚的啟示》,學生們利用“五分鐘課堂”一起探討,相互用聽寫的方式來考考對方,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二、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實現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鍵所在。在應試教育之下,不少學生成為了“書呆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所以“課前五分鐘”可以作為一個拓展學生視野、打開學生知識視野的窗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教學中,教師面對著眼前的幾十位學生,他們的性格、基礎、能力等各個方面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教師不需要為“課前五分鐘”訂立嚴厲的規矩,不妨實施“有教無類”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思想觀念,讓他們在交流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新學期一開始,筆者就利用“課前五分鐘”開設了一個“自我認識之窗”,要求每一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利用這樣的小課堂,展示自己的所聞所見,展示自己眼中的認知、自己的觀點等等,一學期下來,每位學生都上臺表演過,課堂效果非常好,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提高了。
三、注重綜合能力培養,實現知識技能與實踐的和諧統一
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在知識性與實踐性實現和諧統一方面,作文教學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很多教師提到作文教學,總認為是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和很多的時間來完成的,其實不然,所謂“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針對作文教學,平日的點滴訓練非常重要,“課前五分鐘”有助于為學生作文學習奠定基礎,并能很好地實現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如,在學習了《慈母情深》這篇課文之后的第二堂課,筆者利用“課前五分鐘”提問學生并展開復習,“這篇課文有沒有給你一些觸動?”不少學生表示母愛的確很偉大。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其實作者寫的是很平常的事,自己問母親要零花錢的時候,遭到了母親同事的奚落,但是得到了母親的寬容,而此時,作者才發現母親的年老體弱……同學們,你們怎么看待父母的無私付出?”有學生們說:“我的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每天早出晚歸,靠勞動掙錢。父親經常說,你要好好努力,不要像我們一樣吃苦……”“我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但是每次回家都會給我買最愛吃的東西,每次與父親告別,都看見他不舍的眼神和堅定的步伐……”教師再引導學生:“其實寫人就要還原真實的生活情景,一些平淡的語言反而能打動讀者?!蓖ㄟ^這樣的“課前五分鐘”,提升了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也復習了課文內容,實現了知識技能與實踐的和諧統一。
總而言之,利用“五分鐘課堂”,使得課堂有了延伸和張力,使得課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實踐性等都有了全面的提升。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