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嵐
摘 要:在新課標教育教學改革的引導下,高職院校舞蹈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也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因此高中舞蹈教師通過使現代化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來開展舞蹈理論與實踐教育,能夠有效推動學生在舞蹈課程中的自主學習,提升舞蹈教學的專業性與創新性。本文主要對高職院校的舞蹈教育現狀進行探討,并提出舞蹈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舞蹈教育 發展空間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6(a)-0134-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舞蹈教育開始成為高職教育教學的主要課程。因此高職院校舞蹈教育要根據教學大綱、學生學習的要求,進行相應教學內容和教育形成的創新,才能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舞蹈人才,以贏得更廣闊的舞蹈教育發展空間。本文主要針對當下高職舞蹈教育的狀況,對舞蹈教學展開一系列的改革創新。
1 高職舞蹈教育具有的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的舞蹈教育,是舞蹈理論與動作實踐結合的教育。因此舞蹈教學對高職學生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傳授學生基礎的舞蹈理論,而且能夠對學生形體塑造產生巨大影響。首先從高職舞蹈教育的理論傳達方面來看,教師會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狀況,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舞蹈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理論指導與動作示范。而這種舞蹈理論內容的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學生在學習舞蹈教育理論,并結合舞蹈理論進行動作練習后,會達到一種身心的放松與愉悅,從而幫助學生舒緩心情與心理壓力。其次,高職院校舞蹈教育能夠塑造學生形體,提高學生在舞蹈鍛煉中的身體協調性,并增強學生舞蹈學習中身體的靈敏度與柔韌程度。所以高職舞蹈教育能糾正學生不良的身體狀態,培養學生正確的坐姿與站姿,以及在舞蹈鍛煉中的優雅態度。這種集思想、心理與身形于一體的舞蹈教育形式,符合學生對于舞蹈學習的身體及心理需求,最終建構起學生良好的心理態度與行為習慣。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對學生的舞蹈教育,在學生身心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2 高職院校舞蹈教育的現狀分析
2.1 高職舞蹈教育個體間差異性較大
高職舞蹈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高職學生舞蹈能力參差不齊,個體間舞蹈理論與動作實踐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其中有部分學生在中小學參加過舞蹈訓練班,且有一定的形體與舞蹈動作基礎。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則完全沒有接觸過舞蹈,其存在著身體僵硬、舞蹈練習中肌肉協調性不強等問題。因此對這些舞蹈基礎存在差異的學生而言,對他們進行統一的舞蹈理論與舞蹈動作教學,會使得學生出現舞蹈學習的困難問題。所以在高職舞蹈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舞蹈功底差異,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措施,以保證舞蹈教學與學習的質量。
2.2 高職舞蹈教育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
舞蹈教育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但從當前高職舞蹈教育的教學內容方面來看,教師仍舊以教學大綱為指導,通過“講授式”舞蹈教學方式,來進行特定舞蹈內容的傳達。教師基本對學生展開“口傳身教”,對學生啟發式教學非常少。學生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導進行模仿,舞蹈課程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意識不足。因此這種過于固化與陳舊的教學內容,不僅會引起學生厭煩與懈怠的情緒,還會造成學生舞蹈學習的呆板情況,從而致使學生舞蹈理論與動作實踐的脫節。
2.3 高職舞蹈教育的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高職舞蹈教育仍舊為“講授式”教學,教師主導著整個舞蹈課程的進行,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相應的舞蹈知識。而且在舞蹈課程學生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教師只會按照教材大綱的要求,來完成教學內容與實踐動作的示范,而不會引入課外舞蹈內容或其他新穎的民族舞蹈知識。因此高職舞蹈教育的教學方式,缺乏課程導入、課堂交流與舞蹈實踐等環節,學生在舞蹈教育的學習中,理論知識學習多過于舞蹈實踐學習。這就造成學生在舞蹈教學中的學習積極性較差,舞蹈學習缺乏與其他學生互動交流的意識,最終影響學生審美修養提高與未來發展。
3 高職院校舞蹈教育發展空間的創新探索
3.1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高職舞蹈教育模式
在高職院校舞蹈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舞蹈教育模式,來完成整個舞蹈教學計劃的制定。首先教師應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舞蹈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考察。然后根據學生的心理與身體發展需求,進行舞蹈教育課程的規劃與安排。因此教師應在高職院校舞蹈課程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鼓勵教學與理解教育。這種以“賞識教育”為核心的教育內容的制定,旨在構建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的關系。其次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寬松的舞蹈學習環境,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舞蹈動作的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舞蹈教育或動作指導的視頻,以引導學生展開舞蹈動作的訓練。對于學生舞蹈課程的學習表現,教師要時長對其給予肯定,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舞蹈的信息。而在學生出現舞蹈動作錯誤的時候,教師也要耐心對其進行指導,并鼓勵其努力戰勝困難,從而獲得自身舞蹈理論與動作實踐的提升。
3.2 借助于多樣化教學內容與方式展開舞蹈教育
高職舞蹈教育教學的主要培養目標,是通過舞蹈理論與舞蹈動作實踐的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提升,最終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舞蹈人才。在高職學生的舞蹈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樣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構建,來激發學生舞蹈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規定的舞蹈教育目標。首先舞蹈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可以在舞蹈教材的指導下,選取新穎的課外教學內容或民族舞蹈內容,進行相應舞蹈理論與舞蹈動作原理的傳達。而在高職舞蹈教學方式的選擇方面,教師可以在舞蹈教學的不同階段,設置差異化的舞蹈教學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舞蹈參與度,來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廣泛的互動交流。例如:在高職舞蹈教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PPT課件或舞蹈演示視頻進行導入,以引導學生理解舞蹈的內容及意義。然后再通過舞蹈動作與背景音樂結合的模式,進行舞蹈課程的教學。之后可以設置舞蹈內容與動作的討論環節,幫助學生交換舞蹈學習的看法。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舞蹈學習進行點評,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與示范。總之,通過多樣化教學內容與方式的結合,不僅能夠實現舞蹈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而且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蹈學習效果。
3.3 引入舞蹈教學的美感教育以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教師對學生的舞蹈教育教學,不單單是舞蹈理論與舞蹈動作的教育,而且是一種藝術修養與審美素養的教學,是提升學生思想品格與外在氣質的教育。因此高職院校舞蹈教育的教師,要具備美學、心理學、音樂和舞蹈等多方面修養,才能完成對學生的舞蹈示范與指導。在對高職學生展開“美感式”舞蹈教學時,需要從每一個舞蹈方面進行美感指導。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跳古典舞或民族舞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頭、眼、手臂、身體和腳的擺放位置,從而形成一種具有美感體驗的舞蹈表現。因此只有教師在舞蹈教學中融入美育內容,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與審美素養。
4 結語
高職舞蹈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舞蹈知識的結構與實踐內容,并結合學生舞蹈學習的實際需要,展開以學生為主體的舞蹈內容教育及美感教育。通過設置多樣化與差異化的舞蹈教學內容與教育模式,來引導學生深化舞蹈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與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 倪佳.高職舞蹈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9):27-28.
[2] 丹纓.關于高職院校舞蹈互動式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