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瑛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習作富有真情實感,并且有著屬于自己真實的體驗和獨特的感悟。這里所謂的體驗的真切和感受的獨特,就強調的是學生的個性。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班上學生的習作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強調學生作文的個性化,并且有側重、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作文訓練,這個過程里,老師要積極引導,張揚學生的個性,不斷創新,寫出具有個性化的作品。多方法培養習作興趣、多層面激活學生思維、多形式開展作文訓練、多元化評價學生習作。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個性化;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習作富有真情實感,并且有著屬于自己真實的體驗和獨特的感悟。這里所謂的體驗的真切和感受的獨特,就強調的是學生的個性。所以,在日常語文教學時,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老師,要結合班上學生的習作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強調學生作文的個性化,并且有側重、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作文訓練,這個過程里,老師要積極引導,張揚學生的個性,不斷創新,寫出具有個性化的作品。
那么,新課改下,如何開展小學作文的教學個性化呢?本人結合工作實踐,從多方法培養習作興趣、多途徑豐富學生積累、多層面激活學生思維、多形式開展作文訓練、多元化評價學生習作等方面展開討論。
一、多方法培養習作興趣
興趣是讓學生好好學,并且持續學的最好老師,亦是學生作文最重要的內部動力。在日常教學中培養他們習作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筆者的主要策略有三條:
1.降低要求,產生趣味。老師要結合班上學生的習作水準,想方設法,積極引導,挑選一些他們容易懂、感興趣的材料,放開寫,隨便寫,不要拘束,不要束手束腳,盡情運用已經掌握的字詞句和習作的基本技巧,寫出所想就可以。
2.說寫結合,產生趣味。在課堂上,圍繞作文教學,靈活開展課堂的內容和形式,作文不僅僅是寫的,也可以說作文,以口語的方式,讓他們有興趣說,敢于表達,說寫結合,恰當引導,自然而然,學生的寫作信心就建立起來,何愁寫不好一篇作文,何愁寫不出優秀的習作呢?
3.喚起需要,產生趣味。習作是個由易到難的過程,所以要立足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有的放矢,創設一些情境,開展一些活動,盡量弱化作文本身,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自由表達,有濃厚的興趣進行表述,長此以往,學生的習作水平就會有大幅提高。
二、多層面激活學生思維
作文的個性化,毋庸置疑必須是學生思維的個性化。
1.著力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多讀書、多交流,開拓視野,提升想象力;激發他們濃厚興趣,喚醒他們的想象力;創造條件提高逆向思維能力,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學中,讓學生敢于發表獨特見解,敢于馳騁自己的想象,指導學生寫科幻故事,寫童話、聽音像編故事;看圖作文,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求新求異。如張××同學寫的《移居火星》寫得神秘莫測,想象豐富,極具震撼力,富有感染力,吸引了班上好多學生的興趣,紛紛搶著要認真閱讀,就像拜讀一篇大家的名作。李×的《未來的學校》寫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我校每個學期編輯的學生想象作文集越來越多、越來越厚。學生的習作水平整體有了提高,好多學生的作文不用老師和家長進行指導,就可以在公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了,變成鉛字的學生作文,在學生中間傳閱,既佩服,又不服氣,好多學生暗暗發誓,自己寫出的作文也不差,也一定要在報紙上刊登出來,不知不覺中,學生作文的自信心會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也會進步明顯。
2.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命題的創新訓練,語言的創新指導,表達的創新引路,指導學生寫出富有新意的習作。長期堅持這樣訓練,學生的作文怎能會缺乏個性、缺乏創新呢?我校學生參加的創新作文大賽,屢次拿獎。
三、多形式開展作文訓練
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潑、靈活多樣。一是多題選擇。如同樣寫課堂,可以擬多個題目讓學生自選:《一堂有趣的課》《一堂生動的課》《一堂令人不想下課的課》《一堂引人入勝的課》等。二是半命題。如《我渴望 》《我是一個 的孩子》《假如我是 》,這些題目既對學生有所限制,又留有個人自由選擇的空間,有助于學生開拓思路。三是自由命題。教師針對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提出要求,放手讓學生自擬。學生對自己有興趣的,感觸比較深的,能充分發揮創造性和想象力的都可以寫。這些方式減少了對學生的要求,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學生感到有話可寫。
四、多元化評價學生習作
筆者探討采取了多元化評價的作文批改方式。在主體多元化上,做到作文評改由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自評、互評、當場點評、習作展示、競賽評比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積極作用。在內容多元化上,對稚拙淺顯卻不乏五彩繽紛、童趣橫生、個性迥異、激情澎湃的作文多加表揚,即使整篇文字一般,但有一兩個準確的成語、鮮活的句子,我們都應表揚。在標準多元化上,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習作提出不同的評分標準,要看到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從而激勵起每個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興趣,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寫作的自信心,激發他們作文的積極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