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素
摘 要: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而動手操作恰恰就是學生從具體形象的實物中抽象出難以理解的知識的過程工具。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數學的抽象化過程:教師引導的指向要明確,及時把握好動手操作的時機,并正確處理動手操作中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聯系,讓動手操作具有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方法
動手操作實際上就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而動手操作恰恰就是學生從具體形象的實物中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的過程工具。
一、加強教師對學生動手操作的引導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數學的應用和實踐活動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有限的只有40分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高效的數學活動學習這就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性。如何讓學生自主、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進行動手操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有一定的操作目的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在操作之前一定要有操作要求,讓學生明確接下來要做什么,怎么做,得出怎樣的結果。比如:在教學《認識長方體》這一課時可以呈現這樣的學習單:
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完成下表:
通過學習單,幫助他們充分思考并掌握相關的知識。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轉化成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提供了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和條件。
2.充分運用新型技術,明確操作方法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多媒體動態與聲像結合,微課、慕課等形式也不斷地進入了課堂。因此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操作比教師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而把現代技術與學生的實際操作相結合,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知識的形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六年級下的《鴿巢問題》在分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沒辦法一下子找出誰是鴿巢原理中的鴿巢,那我們可以通過視頻動態演練分的過程,理解鴿巢原理脈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又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演示量角的方法,可以更清晰、直觀地讓學生明白量角器的擺放和讀角度的過程。
二、處理好動手操作中具體與抽象的結合
動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數學中抽象性的知識。比如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數字的認識還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所以數的組成和分成不能很好地進行有序的思考,僅僅是條件反射式的回答。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已經具備的數數的能力,運用分一分、數一數、比一比等環節幫助其建立有序思考的數學方法。又如,在三年級進行認識幾分之一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意義,教師也可以利用創造分數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分數的理解。抓住分數的本質,只要是平均分成n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n來表示。再如講3/4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把一張方形紙對折兩次,然后教師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
三、把握動手操作時機
1.在知識的生長點實施動手操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因此,當學生出現疑問時,就說明對這一知識理解存在問題,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動手操作,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時候,可以通過實際操作擺出三角形來幫助學生理解當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剛好等于第三邊時是無法圍成三角形的。又如,在教學《克與千克》時,為了讓學生更好、更主動自覺地去構建知識,教師可以準備充分的感知材料,讓其進行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猜一猜等環節感受1克和1千克分別有多重,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表象,明白雖然1克很輕,但它也是有重量的,只是比1千克輕得多。
2.在知識的連接點開展動手操作
數學學習是一個連續的、可持續的過程。而數學知識的形成是一個前后聯系、融會貫通的體系。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回顧以前的學習經歷,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知識進行舊知轉換新知時,進行動手操作。比如,在學習《有余數除法》時,通過用小棒擺三角形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平均分的知識經驗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又如,在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時,通過回顧米、分米、厘米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再進行擺一擺、數一數等方法,從而進一步推斷出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3.在思維的發展點加強動手操作
數學的學習不能只關注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數學結果形成的過程和蘊含的思想方法。因此數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要體現學生思考探索的一個過程。例如在教學《平均分》時,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體現在平均分時可以一個一個均分,也可以當東西多時估著分,或者依據乘法口訣準確分。
總而言之,動手操作是我們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操作前明確操作要求,在操作中體現思考和探究方法,在操作后進行結果的分析,得出結論。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