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準扶貧是一個系統綜合的工程,作為高校在資助育人方面要充分發揮優勢特色,主動作為和擔當,提升服務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本文從當前的高校資助育人的現狀和問題出發,研究精準扶貧背景下資助育人的原則以及創新路徑研究,為資助育人工作和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 高校資助 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引言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對于高校而言,“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實際上對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精準資助,有助于豐富資助育人內涵,提升資助質量,豐富育人形式,以學生需求為導向,豐富資助服務制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成長為“立德”所期待的“樹人”。要實現精準資助,就需要科學評價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發現貧困生資助工作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資助育人的現狀評價
大學生資助工作是國家扶貧工作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高等學校順利開展各項學生工作的基礎。高校資助工作的主體是具備創新能力的大學生,對他們的資助不應簡單停留在物質幫扶上,更應該從精神層面給予指導和幫扶,引導其追求更高價值。高等學校在對困難學生進行“精準資助”的過程中,“措施精準”將決定被資助對象的需求滿足度,在客觀要求中,學校應該在滿足學生資助需求的同時,盡可能體現對個人的尊重,采用多元化、多樣化形式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加大了對高校學生的獎助力度,資助額度基本上滿足了困難學生的物質需求,做到了應助盡助,保證了困難學生公平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與機會,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困難學生的關懷與照顧。但是,在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困難學生認定難度較大、重物質獎勵輕精神慰藉、資助資源的精準使用等,從而影響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
二、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原則
1.堅持經濟資助的基礎
校資助工作者嚴格恪守“決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莊嚴承諾,高度重視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和資助工作,在不斷完善原有資助體系的同時,積極倡導社會團體、企業、個人等群體,在學校設立專項助學金,共同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堅持經濟幫扶的基礎作用。
2.堅持學業資助的重點
針對部分困難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心理負擔大的特點,對困難學生開展學業幫扶工作,呼吁、鼓勵班級里成績較好的同學,與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對口幫扶,解決其學習困難,通過設立本科生導師制的方式,形成教師與學生的合力,進一步為學生提供幫助。
3.堅持心理資助的難點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完成學業的過程中,受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大,常常面臨著更大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應在校內特設立心理工作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及時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免費提供咨詢和服務。
4.堅持實踐資助的動力
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成立以困難學生為主體的自強社團。通過社團活動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此外,制定相關政策,為困難學生參加勤工助學崗位和校外就業實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5.堅持就業資助的關鍵
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開展職業規劃及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提升就業競爭力是幫助困難學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時也是剔除“能力缺失型貧困”的根本性工作。在高校資助育人過程中,學校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原則,通過個性化職業指導的幫扶,幫助學生構建和規劃合理的職業方向。
三、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創新路徑
1.把握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主線
經過實踐和探索,按照“綠色通道先行,助學貸款后繼,獎助學金為主,勤工助學為輔,多項舉措補充”的工作思路,在部分省屬高校內統一形成了以“獎”“助”“勤”“貸”“補”和“綠色通道”為主體的“5+1”資助工作體系, 從資助工作機制上保障了“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貧困失學”,維護了國家教育公平。
2.落實精準資助的制度化機制化保障
落實精準資助,更好的實現育人目的,開展保障性資助、發展性資助兩條主線并行,在滿足困難學生基本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推動發展性資助項目的開展,構建精準資助的長效機制。打造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建立困難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平臺,面向困難學生,開展廣泛深入的就業創業咨詢與指導服務。遴選有創業意愿的困難學生組建創業助學實驗班, 配備專門的創業導師,扶持和引導廣大困難學生通過創業實現資助、自助與助人的有機結合。
3.依托重點平臺實現資助實效性提升
新時期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需要充分把握時代特征與大學生成長規律,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不斷探索充分體現資助與育人有機融合的新平臺。打造“心愿墻”網絡助學平臺,學生可在此平臺隨時提交微小心愿,學校組織多方力量,一對一地滿足困難學生的差異化需求,有效地激發學生勤學、修德、篤實、感恩的意識與情懷,促進其健康成長成才。 打造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學校、政府、企業、媒體四方協同助學機制,啟動結對助學計劃。組織困難學生與企事業單位員工結成“一對一”助學對子,在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經濟困難的同時,增強學生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滿足企事業單位提前選人育人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劉云博,白華.精準化資助: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新思維[J].教育評論,2016(02).
[2]林立榮.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模式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3).
[3]楊喆,馬靜濤,王威,袁雨辰.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針下的高校“精準資助”工作體系建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7(06).
[4]蔣瑩穎.高校學生精準資助模式探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4).
作者簡介:楊娜,女,(1990.6-),山東濰坊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