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作出改革創新,強調生活化、互動化教學,解決傳統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固有問題,提出利于學生發展、課堂活躍的教學對策。本文將基于生活化、互動化教學理念指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然后以貴州綏陽縣風華鎮風華小學為例,談談他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生活化、互動化教學應用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 教學應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01
數學自始至終都是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傳統小學數學常常忽視對學生的學科生活化基礎培養,導致學科教學質量的嚴重低下,出現各種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這些問題希望得以改善,建立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聯系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活力。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這是由于其教學過程未能遵循生活化新課改要求標準所導致的,整體教學內容、方式及過程與學生生活脫節,缺乏互動,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在教學情境創設方面不夠得當,許多教學案例不能結合教材知識點設置情境,更不能圍繞學生需求核心來設置情境內容,導致教學過程中依然以圍繞數學知識的問題分析與解決展開,整體教學缺乏靈活性。
其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教學目標缺失問題,它讓學生無法掌握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又無法通過情境創設與教師教學方案布局來優化教學過程。所以在漫無目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相對渙散,無法集中,導致他們難以掌握數學知識重點,長此以往形成學科隱患并在考試中集中爆發。
再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所提供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抽象的,而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卻忽略了數學的本質,導致課堂上的數學互動過程無法成型,無法達到數學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本質目的。這說明教師在運用數學教材知識內容與生活素材、互動元素三位一體相結合的過程中嚴重忽視了數學的本質,將數學現象與生活劃等號,實際上這種簡單的等價思維是錯誤的,反而無法實現數學課堂與生活元素的實質性聯系,導致教學初衷偏離軌道。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對策應用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結合生活化、互動化內容實現創新,這里以貴州綏陽縣風華鎮風華小學為例展開分析,看他們在學科課堂上的教學創新對策應用。
1.利用生活片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利用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片段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變得更加充實,最終將生活中的問題逐漸轉變為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在《三角形》(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一課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一把搖晃不穩定的椅子,引發學生好奇與質疑態度,教師在教會學生修理椅子的過程中就引出了“三角形”這一知識點。例如指出三角形是具有穩定性這一特征的,那為什么椅子不是三條腿而是四條腿?這是因為三角形只有在同一平面中才具有穩定性,椅子的三條腿不在同一平面中,所以它不具有穩定性。由此看出,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事物時可以引出當堂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又可通過知識點原理講解將學生帶回到生活中,理解生活,這種生活——數學——生活的循環式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好數學是非常有幫助的[1]。
2.利用生活資源挖掘學生探究心
該校數學課堂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生活資源,深度挖掘他們的探究心。就這一點來講,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年齡、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等等來展開針對性教學,專門為學生提供他們在家庭生活所熟知的某些學習道具素材,進而促成他們主動探究學習的信心與習慣。在《長方形和正方形》(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學生長方形周長過程中專門提出了生活化的測量方法。例如嘗試測量教室中課桌、黑板包括數學課本的長與寬,然后再將4條邊相加計算周長。如此教學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在課后他們也會回到家中嘗試測量自家中餐桌、寫字臺以及床的長與寬,然后再回到課堂上與同學、老師繼續進行交流,促成自主探究配合課堂討論分析的和諧課堂教學氛圍,最后由教師總結出長方形的標準計算公式。這就是利用生活資源挖掘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探究心,讓他們處處都思考如何將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進而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內容。
3.利用生活觀察探究數學規律
要引導學生利用生活觀察深度探究數學客觀規律,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就能發現某些微妙的數學規律,進而彰顯數學世界強大的自然特性。該校數學課堂在《圓柱的表面積》(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知識點講解過程中,教師就讓學生注意自己喝水的茶杯,它就是一個圓柱形體,學生們看到茶杯后立刻想起了家里也有一樣的水杯,而教師希望利用這一茶杯為學生講解有關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當然,教師在最初并不會直接告訴學生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而是在講完表面積基本概念之后,讓學生親自測量早在課前就已準備好的圓柱形硬紙殼,引導學生通過概念中的內容測量圓柱體,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即通過反推硬紙殼圓柱體的制作過程發現它的原材料就是一張長方形紙殼,如此就可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計算圓柱體表面積。教師同時則會提醒學生不要忘記圓柱體還有上下兩個面,此時再利用過去所學的圓的公式結合長方形硬紙殼的兩長邊作為圓形周長計算圓形面積。在徹底剖析圓柱體的構成與表面積計算方法后,教師才會給出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為了聯系生活,教師就會引導學生想象,除茶杯以外,家中的哪些物品也是圓柱體呢?讓學生回家注意觀察家中物品,例如音箱、萬花筒等等都是圓柱體的,鼓勵學生回家嘗試測量這些物品的表面積,在生活中鞏固所學過的“圓柱體的表面積”知識點內容[2]。
總結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相對偏多,但教師能夠給出的應對對策也同樣很多,只要完全遵照新課改要求,像貴州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這樣注重學科教學互動與生活化轉化,其實踐教學應用就能解決問題,實現質量優化,實現學科教育實質性突破。
參考文獻
[1]倉木拉.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模式初探[J].學周刊,2015(36):162-162.?
[2]黨純金.高效課堂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初探[J].考試周刊,2015(9):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