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振勇
摘 要:高考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尚未達到政治學科高考能力要求的高度,導致學生在具體考試中出現種種失誤。因此,作為高考一線教師只有精準把握考情學情,遵循學科規律,精準施策,才能提高政治高考復習備考的精度、效度。
關鍵詞:高中政治 學科能力 復習備考 精準度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2
引言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任務體現出來的素質。人們在完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有所不同。教育部考試中心對思想政治學科考試的能力要求具體如下:
一、深入了解學情,校正靶向的精準度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摸清學生問題,才能針對性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師首先必須“接地氣”,要深入班級,深入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優秀生培養、中等生補弱、后進生轉化等三個層面,當然,學生分層應該是隱性的,而不能以分層打擊后進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思想政治學科高考試題主要是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型。學科能力直接表現為審題能力和答題能力。學生在審題和答題能力方面主要有以下兩大問題:
一是選擇題的錯誤率比較高。究其原因:或是情緒不穩定,沒有耐心閱讀題干心情煩躁,走馬觀花,急于求成;或是知識不牢固,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記憶不清,對那些易混易錯的知識無法區分;或是熱點知識不了解,對社會熱點關注度不夠,缺乏相應的時政常識,對題干材料中時政熱詞無法理解;或是閱讀不過關,不會分層次,找不到材料主語,無法辨認各主體的關系;或是邏輯不嚴密,對那些可能性與現實性、必然性與偶然性、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等范疇,無法辨認等等。
二是非選擇題答非所問。主要表現:1.不會說,不知道從哪里說起,找不到邏輯起點。答案來源不清楚,缺乏基本的規范和思路。2.說不好,學科知識欠缺,基本概念、基本觀點記憶不清,不能準確運用基本原理,邏輯不暢,主體與行為不匹配。3.不得分,審題錯誤,觀點和材料兩張皮,重點不突出;關鍵詞缺失,沒有得分點;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準”的現象。4. 不整潔,卷面字跡字跡潦草,涂涂圈圈多。
要堅持問題導向,只有準確摸清學生實際,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作為教師應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習題等方面分層備課,讓教學要求分類定位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接受的平臺上,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要求,增強學生自信心。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求作為實施教學的依據,準確查找問題,尋求適合學情的教學方式,因人施策,促進全體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
二、把握學科規律,提高施策的精準度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越是基礎的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是導致考試失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考試大綱》明確指出:高考試題要增強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同時指出,要更加突出對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考查。基礎知識是試題設計與解答的基礎,是能力的重要支點。概念是思維的起點,是進入學科知識掌握的“敲門磚”。 近年來,高考試題學生失分首先是無法從材料中提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解釋概念、原理、觀點和事實的內涵與外延(即讀不懂);其次是無法準確地再現教材的相關概念、原理、觀點或事實(即記不住),再次是無法將具體事例與相關知識建立聯系,不懂得運用熟悉的語言來轉換陌生的問題、語言、觀點或信息(即不變通)。如果學生忽視對概念的深入解析,沒有厘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造成學生無法準確靈活的理解問題和遷移運用知識。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經過實踐檢驗比較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有:一要通過關鍵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關系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方法牢記教材中的重點概念、原理和觀點;二要通過必要的背誦和默寫,檢驗和鞏固知識學習成果,克服遺忘;三要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堂生生互動等,其實記憶的最佳境界是能夠向他人復述或講授所學習的內容。只有主動學習,才能分享學習帶給你的自信和成功。對考點知識必須聯得起,記得住。在每個單元和模塊復習結束時,應該讓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按知識主題進行歸類歸塊,熟練畫出知識結構圖,弄清知識內在的基本關系,并學會根據相關的情境的問題調動相應的知識點,根據問題進行新的知識構建。對模塊知識的復習必須做到“點清”、“線明”、“面全”、“體豐”。“點清”,就是要全面復習,不留空白,對每個知識點,尤其是主干知識、核心知識、高頻考點要做到了如指掌、如數家珍,想得到,調得出。“線明”,就是要以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主線,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連成線,精準把握知識間的前后聯系,做到抓住一個點,拎起一大串。比如在復習某一知識板塊時,可用課題、框題為核心知識點,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這根邏輯主線將知識整合起來復習。“面全”,就是要打破章節板塊之間的界限,實現知識之間的重新組合,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應當是有序的、全面的,既可以是從整個教材出發的宏觀體系,也可以是以中心詞或主干知識為核心的微觀體系。“體豐”,就是要將平面的知識體系向學生生活、向社會延伸,建立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用理性、科學的知識闡釋、說明時政材料,實現知識與生活的相互印證。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只有對雙基知識的復習做到“點清”、“線明”、“面全”、“體豐”,才能在考場上召之即來,從容應戰。例如在復習政治生活第二單元時,我們可以“政府”為核心構建知識體系(如下圖),以達到牽一點,動一線,帶一面的復習效果。
三、扎實規范訓練,力求效果的精準度
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能力提高,最終必須以答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因此提高應試能力是總復習的一個重點。應試能力直接地表現為審題能力和答題方法。老師應該以少而精的典型試題,深入剖析,細化講解,引導學生提高應考能力,切忌題海戰術和以考代教。第一輪復習中,練習應該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素養的掌握和形成服務,不能“以練代學”。訓練不宜過多、過深、過難,應挑選基礎題、常規題、經典題,采用“精選習題—精講發散—精練提升—反思構建”的模式。每個知識點教學之后可適當選擇相應的練習進行檢測和訓練,重在測驗教學結果;單元或模塊復習結束時可選擇相關高考題、質檢題或其他優質例題給學生訓練,訓練學生答題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考試應變能力。通過總結性訓練、錯題再練、穿插訓練、模塊內外綜合等方法,對訓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缺陷及時進行補救。教師要落實每次月考的命題、閱卷、分析、面批、答疑和講評工作,使每次考試都成為一個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發現學生學習問題、提升學生知能水平的抓手。訓練過程中要特別重視主觀題練習的實戰性和規范性,要求學生克服“客觀題認真打鉤、主觀題馬虎應付”的不良習慣,培養嚴謹、認真、規范的答題方法。
總之,高考政治復習工作是一個動態、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各地各校的實際條件不同,復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的策略也應該各不相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教學要變“教書”為“教學”、變“包辦”為引領,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特點,更加精準地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更多地通過氛圍營造、情境創設、興趣激發、思維啟迪、評價激勵,為不同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教學問題,發揮各類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促進他們自主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中來,獲取成功體驗,增強復習備考效率。
參考文獻
[1]覃遵君,解讀高考大綱 把握命題方向[J]教學考試2017,1
[2]王偉,提升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討論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6,31(06)
[3]梅冬貴,《經濟生活》模塊試題分析及復習建議[J]試題與研究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