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文教育的社會功能體現了重要的社會價值,人文素質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新的課程價值觀,教師教學應充滿人文關懷與生命情趣。以人為本珍愛生命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它要求人人都要做到以人為本珍愛生命。
關鍵詞: 人文教育;課程改革;珍愛生命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養,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更是基于對當前中學生人文狀況的憂慮。如何使人文精神在中學教育中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從而全面提升每一位學生的素質,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思索而又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 人文和人文教育
(一) “人文”的含義
人文,一方面是指與人類社會發展有直接關系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國學、文藝、法學、哲學、歷史學、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人文素質是指人們所具有的上述人文知識和由此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自身中所表現出來的氣質、情感、修養,主要指一個人的思想品質、道德標準、內在心理素質、自身的思維方式、與人交往的能力、獨特的情感、革命的人生觀、科學的價值觀等自身心理品格。它突出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歷史意義。
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受教育者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培育受教育者的過程,它始終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積累下來的聰明才智和成功的經驗來影響人、引導人、教育人,突出人的高尚道德精神價值,幫助人對真善美的深刻理解,指引人們去追求真的、從事善的、熱愛美的,使人能切身感受到人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做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的思維方式,達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和高度統一。人文教育的社會功能體現了重要的社會價值,人文素質教育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具體體現,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 人文教育與新課程改革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新的課程價值觀,目標之一:就是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與個體差異,它認為教育教學工作要建立在注重學生自身生命發展的價值觀,教學是始終以學生的自身生命發展為目的的教學,它尊重、關愛、拓展和提升學生的自身生命,其中包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觀;新課程改革價值觀認為,教學過程并非單純的一般的認知過程,而是學生自身對生命意義及其發生、創新與凝結的過程,是學生自身生命力量的展現與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對自身生命內涵的切身體驗的過程。教學不僅僅是傳遞文化知識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學生自身生命的運動,展示學生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體會感悟自身世界的意義和自身存在的偉大意義,教學應充滿著人文關懷與生命情趣。
二、 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具體表現
在當代中學生中(當然也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中),“重理輕文”現象還相當普遍,中學生平均用在理科的時間與文科的時間形成強烈的反差,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思想觀念的偏差和不會合理支配時間,導致理科效率低、文科又不重視的尷尬境地,最終由于偏科而嚴重影響其全面發展。這反映出現行教育不重視人文學科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重大作用,這就導致當今學生人文素質偏低的直接原因。當然,學生對文科失去興趣,也說明文科教學方法還存在問題,如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文科教師講課無寬度、無深度,教學方法單一,劃書本記筆記,死記硬背等。這樣的文科教學,學生沒有辦法欣賞到人文學科的豐富知識和博大精深精神實質,無法感受其內在的人文精神對自身發展的益處。
三、 用人文精神引導學生珍愛寶貴的生命
自殺的案例從各個年齡段都時有發生,而且情況有時讓家長學校提心吊膽。個別學生以“死”來逃避考試、逃避家長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冷眼,一時促成千古恨。他們沒有認識到自身生命的珍貴性,對周圍的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是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沒有重視對學生珍愛自身生命的教育。
當你在醫院去看看與病魔作斗爭患者的痛苦和家屬的焦慮,當你在火葬場看看失去生命后親人的悲痛,從中得出:生命是一,其他都是零,如果沒有了一,后面的零將失去意義。這時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只要活著比什么都重要,從此就豁然開朗,大徹大悟了。
以人為本珍愛生命是一種執政理念,而且有豐富的內涵。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它要求人人都要做到以人為本珍愛生命。愛國主義要求珍愛自身寶貴的生命,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只有愛國才能做到愛人民。
以人為本珍愛生命是從“以民為本”演化過來的,以民為本的理念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如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很重視以民為本,主張政治上實施仁政,要求統治者要有“惻隱之心”,要“推己及人”,“樂民之樂”,“憂民之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他強調“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盡心下》)。當然,今天的以人為本珍愛生命已有著豐富的時代內涵。以人為本珍愛生命的基本內容就是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珍愛每一個鮮活生命,保護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關心他們的全面發展。各種搶險救災充分展示以人為本珍愛生命的執政理念,它真正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國家主人翁地位。
以人為本珍愛生命的基本內容是中華民族先輩們的優秀遺產,但在歷史上時不時又被湮沒。如今被共產黨人發掘出來并進行更新和改造,并賦予新時代的內容。以人為本珍愛生命思想要在實踐中廣泛推廣,接受實踐的檢驗,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它是我們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思想的基本內容,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只要我們沿著這個方向前進,中華民族就會展現蓬勃生機,堅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
作者簡介: 程世明,一級教師,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