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脫口而出”在字典里的解釋是:話語未經思索地開口說。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低年級的孩子們總是對“脫口而出”這一門“表達藝術”情有獨鐘。當然,這反映了孩子們固有的天真可愛,思維天馬行空的特點,但也暴露了孩子們語言中缺乏條理,無法清晰完整地表達思想。
關鍵詞:課堂教學;核心素養;激發興趣
還記得在上《數星星的孩子》這一堂公開課之前,我在自己的班上信心滿滿地進行了最后一次磨課。授課過程中,我提問道:“多少個夜晚,張衡就是這樣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同學們,你們覺得張衡是個怎樣的孩子呢?”孩子們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我很高興,請了幾個孩子來回答。答案五花八門,譬如“認真”“聰明”“耐心”還有“細心”“自信”等等。當然,孩子們的回答都是正確的,也答出了我在板書上所要提示的關鍵詞,然而無一例外,孩子們的回答都是太“簡潔明了”。整堂課下來雖然氣氛熱烈,但也略顯得“隨意”和“沒有章法”。
一、 課后我們語文組的老師給我非常中肯的建議
“孩子們在課堂回答問題的隨意性需要改善。”“教師需要鼓勵和引導孩子們對課堂提問進行規范有效的表達。”等等。之后,我開始嘗試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在回答問題上的“章法”。當班上的孩子給我“簡潔明了”的答案時,我會告訴他們:“好的,你說的對,但是老師希望聽到你更完整的回答,你應該告訴老師,你所認為的答案是什么,并且給我你的理由。”事實證明,這樣的鼓勵式引導對孩子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孩子能立刻明白我的意思,會懂得用“我認為……因為……”嘗試規范的回答。然而,這種鼓勵式引導并不是最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因為他們的“條理”往往只存在于我給他們的提示之后的回答,而下節課,他們會再次“亂了章法”。
隨著和其他學科的任課老師進行的深入交流,我發現,“針對課堂提問無法做到規范有效地表達”是低年級孩子在各科課堂學習上的一種通病。不僅如此,這個問題在中高年級的孩子之中時常發生。于是我們深刻地意識到“提高孩子語言表達的條理性”這個目標,不僅僅是幾句課堂上的“順帶提示”就能實現的,更重要的是把這個目標扎扎實實地落實在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之中。
(一) 學校針對“無法規范有效地表達”等主要針對一二年級學生學習實際的問題,組織一二年級的一線任課老師,集思廣益,并結合我校“三愛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制定了一系列適用于不同年段不同科目的“課堂教學研教單”。“研教單”制定了學生的培養目標和達到相應目標師生應該分別遵循的具體做法和規范。就拿二年級語文研教單來說,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致力于通過發展孩子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言表達的條理性,進一步發展孩子們的審辨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讓孩子們形成敢于質疑、樂于實踐、勇于擔當的學習品質和能力。根據研教單的建設性做法,課堂上,教師不是把孩子限定在一個特定的課文篇目中,不似往常語文課上過分強調對字詞的推敲,對思想感情的探索,而是以游戲的方式貫穿,讓學生都能在玩中學,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上課伊始,教師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學們,你們應該很喜歡看電視上的綜藝節目吧?這節課,我們就來做一個‘比手畫腳的小游戲。”在幾輪緊張有趣的游戲過后,孩子們的情緒都很高漲,這個時候教師趁熱打鐵,緊接著提問:“在剛才的游戲中,他們是怎么合作的?你覺得他們合作得怎么樣?請在四人小組里說說。”先不讓孩子著急回答,而是在黑板上寫上小組交流的要求:交流時,請用雙眼注視著發言的同學,用耳用心傾聽。如果有不同意見需要打斷他人的發言,請用上“對不起,打斷你一下……”的禮貌用語,對于他們剛才的表現,請用上“我認為……因為……”“我發現……因為……”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二) 研教單重新規定了師生在授課過程中的“規范”和“要求”,這看似是一種“硬性”的規定,但孩子們卻是樂此不疲的,因為,如果能做到符合老師的要求,就能得到老師大大的稱贊,并得到其他同學的掌聲,基于這一點,孩子們都躍躍欲試,想要在這一堂“特別”的課上,展示分享自己的收獲。
當然,僅僅依靠一堂課的學習,還不足以徹底扭轉孩子那種“脫口而出”的表達慣性,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一起通力合作,于是就有了“陪學單”的制定。主要以孩子身邊的生活見聞為例,采用游戲的形式,設計成親子互動的項目,如筷子提米、折紙飛機、探究影子特點等等,讓孩子們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家長的提示下,用規范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反復鞏固語言表達的“規范”和“要求”。以“筷子提米”的實踐為例,家長和孩子進行一場用筷子pk的活動,比一比,看誰先把整杯的米提起來。在家長宣讀完游戲規則后,由家長引導孩子提出自己的猜測,用“我覺得(不)可以把米和杯子同時提起來,因為……所以……”表達自己的思考,孩子說完想法后家長和孩子開始比賽,比賽結束后,再由孩子和家長一起分享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在這過程中,家長需時刻提醒孩子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親子活動碰撞后,所迸發出的能量火花并不僅僅局限于孩子語言表達方面的進步,還激發了孩子樂于動手的興趣和習慣。
二、 總結
經過實踐,“研教單”和“陪學單”在我校教學互動中初獲成功。孩子們開始漸漸習慣用“規范有效”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我想,這對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家校兩單”從想法產生到最終制定和實踐這段時間,歷時半年多,很多一線任課教師都犧牲了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家校兩單”從初稿生成,到現在的最終實施,不知道討論試驗了多少次,易了多少次稿,推翻了多少種設想,可以說是凝聚著“杏東人”無數的心血和智慧。而“家校兩單”誕生之路更加印證了我們“杏東人”在恪守三愛校訓,誠毅學習,嚴謹治學,依核研教,靜心守望的信心和決心。“家校兩單”雖然已經制定并實施,但是我們知道未來還要進一步修改完善。完善“兩單”之路,我們一直在前行,“依核研教”“靜心守望”,我們一直在踐行!
參考文獻:
[1]詹淑英.與孩子相伴成長[J].中華家教,2014(4):14.
[2]吳佩貞.守望孩子的成長——一位教師母親的日記與感悟[J].思想理論教育,2010(6):75-77.
作者簡介:
林曼璐,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