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班級管理,是為整個小學的班級管理打好基礎,具體管理的質量,決定了班級環境的變化,也決定了學生的未來發展。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對上學感興趣,但很難適應制度,所以用適合的方式完成小學低年級班級的管理,是在班級內形成好的班風,培養學生全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 小學;班級管理;班主任
引言:班級是學校的基本構成,它若想維持正常的順序,必須在日常中管理,由此,要求班主任應承擔自己的責任,從多種方法中選擇最佳的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正確對待每位學生,借此,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為后續的成長打好基礎。
一、 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的成因
在小學低年級班級的管理中,會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班主任的個人情況,以及個人的管理理念,學生自身的特點、家長的教育方式等,這些都會決定低年級班級管理的效果。而受這些原因影響,小學生的班級管理可能出現管理低效、學生不配合班級管理等情況。簡單分析后,給出了以下成因。
(一) 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且很多小學都會讓女教師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她們會從母親、姐姐的角度教導孩子,但有些教師因為缺少教學經驗,或者是自身個性的原因,沒有給孩子好的啟蒙教育,導致低年級的學生做事不果斷。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人們已經形成的一種偏見,在心理上認為男教師不適合教育低年級的學生,而這也改變了男性教師的工作態度,致使班主任的結構不科學。同時,很多班主任對學生的認識不足,目前,很多小學的班主任在進行管理中,很多事都獨斷專行,忽略了學生意見的表達,認為學生給出的意見沒有參考價值。另班主任對現有工作認識的不足,也會造成管理的失誤,沒有與學生及時溝通。這些都會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失去原有的尊重,拉遠了兩者的距離。
(二) 學生
低年級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因所處的環境不同,個人能力的發展不均,而部分學生也缺少安全意識。這兩點具體表現為,部門學生缺少自理能力,同時,需要學生自控時,學生的自控能力不足,讓自己的情緒外泄,這會給班級管理增加阻礙,教師必須花費足夠的精力,才可以化解這一情況,并需要與學生家長溝通。學生在校園中的安全由教師負責,而低年級學生自身的特點是,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某些地方、物品有濃厚的興趣,但有些物品會伴有一定的危險,為避免發生意外,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不可以,卻沒有說明原因,這會進一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其探索。
除班主任與學生外,學校也是影響管理的重要環節,比如班級人員超出限定人數、擴班后教師數量不足,這些會給管理增設障礙,降低管理的效率。
二、 優化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的對策
(一) 班主任
在教育部門下發的文件中,明確了班主任的地位,它是中學、小學內的重要崗位,也是日常管理與教育的實施者,最后的身份是學生的導師。由此,要求在低年級學生的管理中,班主任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全面了解自己的職責,以此為基本要求,完成日常工作,也就是,在管理工作的進行中,樹立新的管理思想,突出學生在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具體方式為:
1. 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班主任作為管理者,必須掌握專業的技巧,并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小學低年級的班級因為剛剛組成,缺整體的框架,所以班主任在管理中必須全面思考,保證考慮的全面,并通過閱讀、借鑒等方式,吸收更多的方式與方法,善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尊重學生。
2. 適時轉變身份
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有多個身份,根據學生的行動與心理反饋,適時調整。比如“媽媽”,這是從“媽媽”的角度給學生關懷,讓其適應目前所在的環境,“聽眾”,這是基于雙方溝通的契機,促進兩者溝通,讓學生變為傾訴者,教師變成傾聽者,“教官”,指揮學生完成各項工作。借由這一方式,是靈活處理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保持關系的和諧、統一。
(二) 班級管理
1. 使用靈活的方法
小學低年級的班級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班主任接手班級時,會完成很多工作,這些工作雜亂、沒有頭緒。所以,管理中使用恰當的方法,是確定需要完成的工作后,用最佳的方式管理學生,制定適合班級管理的制度,故管理的步驟是,制定班規、從班級內選擇班干部,讓其負責簡單的管理工作,如此,是用班規約束學生做出的行為,增強他們的責任感,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
2. 引導學生適應學校
孩子從幼兒園離開進入小學,是個人人生的一個轉折,每個孩子在以往的學習中都形成了相應的能力,基于此,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讓其適應校園生活,且過程中,班主任會與個人積極交流,用關愛幫助學生度過過渡期。
3. 管理必須做到細致、扎實
班級內的學生組成班集體后,這個班集體會成為他們的另一個“家庭”,家庭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有明顯的差異,比如,一些學生可以獨立操作,有好的控制能力,但有的學生需要他人輔助才可以完成,遇事后很難自控。對于這些情況,要求所有管理工作必須全面,并讓工作落到實處。
(三) 避開影響班級管理的因素
對于影響班級管理的因素,需要教師運用正確的方式,應對管理提出的問題。即對于男女教師結構不均的問題,可在班級內設置副班主任,他們會為班主任的工作提供輔助,用男女教師的配合,給學生引導,讓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對于師資力量的不足,可加大向社會招募人才的力度,以及建立各學校之間的聯誼,最后,對于考評,需優化校內、班級內考評機制的建立,考評教師個人的工作情況與班級管理的基本情況。借此,可消除或降低影響因素帶來的影響,提高小學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除上述內容外,也可以通過家校聯合的方式,優化小學低年級班級的管理。家長要與學校及時溝通,中間的媒介為教師,通過溝通家長可及時了解孩子課堂的表現,而學校也會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雙方確定的統一教育方式與管理方法,以此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
三、 結語
優化小學低年級的班級管理,是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讓其在管理進行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養,找到最佳的管理方式,從而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保證管理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瑩.基于自律的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現狀及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7(33):286-287.
[2]歸明月.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259.
作者簡介:
樊曉霞,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范家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