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方 曹東升 劉中華
摘要 本文介紹了天津市薊州區生態公益林發展現狀及管理情況,針對當地公益林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擴大公益林補償范圍、多渠道經營利用生態公益林、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3個方面提出今后發展對策,以期為該地區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生態公益林;現狀;問題;對策;天津市;薊州區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167-01
公益林是指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體功能,依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劃定,經批準公布并簽有公益林保護協議的森林、林木及林地。公益林分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公益林。本文介紹的公益林為天津市薊州區納入國家補償范圍的國家級重點公益林。
1 生態公益林基本情況
2017年,薊州區以《森林法》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保護森林資源和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為目標,以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為基礎,對該區森林進行科學分類區劃界定,形成較為完備的公益林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此次區劃界定劃入國家重點公益林總面積0.95萬hm2。按區劃范圍劃分,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0.47萬hm2,于橋水庫周邊0.478萬hm2。按權屬劃分,國有林0.23萬hm2,集體林0.71萬hm2,個體林66.67 hm2。按保護等級劃分,一級保護林地906.67 hm2,二級保護林地8 580萬hm2。
2 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情況
2.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與公益林區國有林單位、鎮鄉和個體林農簽定管護責任書,明確管護范圍、職責和任務,同時,加大對公益林區管護工作的督查和檢查,切實做好生態公益林資源保護工作。
2.2 加強管理,嚴格保護
嚴禁在公益林區采伐、毀林開墾、上山放牧、采石取土、砍柴挖藥等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長和損壞林木、灌草的活動;在公益林保護區修防火通道和防火隔離帶等防火設施及通訊設備;同時,加強林木病蟲害監測、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配備病蟲除治機械和監測設備等。
2.3 加強巡護,落實管護隊伍
建立健全專職、兼職護林隊伍。穩定區護林大隊和鄉鎮護林中隊隊伍,進一步落實管護責任制和護林員考核機制,使其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同時在公益林區重點村設立專職、兼職護林員,形成區、鄉、村3級護林網絡,確保管護效果。
2.4 加強宣傳,提高公民保護意識
首先,將《護林公約》和國家有關生態公益林的各項法律、法規及政策等重要內容編印成宣傳手冊,發放到公益林規劃區附近村戶;其次,在通往公益林保護區的交通要道口、村莊附近設立永久性碑牌,標明公益林區劃范圍、保護年限等重要內容;再次,在公益林區周圍書寫宣傳標語,繪制宣傳板報等,同時還利用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制做專題片,出動宣傳車輛入村宣傳,把公益林保護意義及有關規定宣傳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國家公益林補償范圍小
目前薊州區山區公益林面積已達到了3.33萬hm2以上,但是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面積僅有0.95萬hm2,再加上市級補償的0.37萬hm2,全區公益林補償總面積僅有1.32萬hm2,只占公益林面積的40%,很大面積的公益林未得到補償,人為造成政策扶持不平衡,為日后的森林管理工作帶來不便。
3.2 管護任務日趨加重
近年來,薊州區簽約了許多大項目,同時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導致進山的人員逐漸增加,雖然人們的保護意識較強,但是由于公益林無經濟效益,使人們對其管護的積極性不高。因此,保護和管理的任務隨之加重。
3.3 補償標準低
自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以來,雖然國家一直在逐步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年均集體和個體林達到了225元/hm2,國有林提高到120元/hm2,但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近年來,公益林管護任務的不斷加重以及物價和勞務費用的不斷上漲,林農經營商品林與生態公益林的經濟效益差距越來越大。目前國家公益林補償資金只安排人工看護一項內容尚且不足,更無法實施公益林提升改造項目。
4 發展對策
4.1 擴大公益林補償范圍
針對薊州山區公益林保護面臨的形勢,將薊州山區未列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的公益林納入市級重點公益林保護范圍,建立市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可以有效地緩解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確保公益林區的生態安全[1-2]。
4.2 多渠道經營利用生態公益林
生態公益林如果沒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將會成為制約林業生產的瓶頸。通過對薊州區多年來公益林補償政策的實施情況與目前公益林管護的現狀分析,建議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國家重點公益林進行適度經營利用。如由農戶或公司對重點公益林進行承包,簽訂管護合同,將國家的補償金直接撥付給管戶人或單位,同時允許其在公益林發展林下養殖、種植食用菌等活動,既可提高其管護的積極性,又可以使其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推出生態環保產品,以自主開發達到維持和發展生態公益林建設[3-4]。
4.3 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
林農的生活保障直接關系到其對公益林的保護效果。因此,應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提高公益林經營的收益。國家應盡快建立公益林分級補償、按質論價的機制,根據林分質量、生態區位、管護狀況等科學制定評價標準,將公益林分級分類,制定不同補償標準,分類補償,逐步實現公益林優質優價補償[5-6]。
5 參考文獻
[1] 高美春.永勝縣三川鎮省級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技術,2003(19):217-218.
[2] 林文星.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和經營管理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3(6):60-61.
[3] 周林明,葉慶榮,洪峰,等.景寧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15(5):55-58.
[4] 劉啟星.淺談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及對策[J].林業科技,2016(2):22-23.
[5] 孫晶.淺談生態公益林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4):115.
[6] 劉杉,張月紅,張潔,等.天津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