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銅山 牛馨雨
摘要 我國已經制定并正在實施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完善執行這一制度,除做好劃定工作外,還應進一步做好保護、建設、改良、治理、利用、補償6個方面的工作,以期為穩步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提供借鑒。
關鍵詞 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改良;治理;補償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264-01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3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關于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在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我國制定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在2009年12月、2014年11月、2015年1月等時間,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陸續出臺了多個相關文件或聯合召開了全國視頻會議,持續部署和督導推進此項工作。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是一項既利國又利民的好政策,也是一項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舉措,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除了劃定外,還需做到保護、建設、改良、治理、利用、補償6個方面。
1 保護
要堅持不懈地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紅線,并且與城市發展邊界、生態保護紅線等統籌考慮,力求三者協同耦合。永久基本農田數量紅線作為“18億畝耕地紅線”的核心組成部分,要遠比?!?8億畝耕地紅線”更為重要。要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首先要做到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因此,要深刻理解和領悟永久基本農田要義,切實履行“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不得隨意調整或占用”的剛性要求,即使是修建高鐵及高速公路,也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繞行。同時,還要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使全社會都了解到永久基本農田不只是短期劃定,而是要實現永續劃定和利用,社會各界只有全力支持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才能給自己和子孫后代留下“飯碗田”[1-2]。
2 建設
要多、快、好、省地建好永久基本農田開發利用基礎,并且要“硬基礎”“軟基礎”兩手抓。
從“硬基礎”來講,農業若要抵御和應對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的自然災害,就一定要加強自身“硬基礎”建設。而農業“硬基礎”建設具體體現在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完善永久基本農田的各種基礎設施條件則更為迫切和必要。
“軟基礎”是指生產手段和生存環境,具體體現在農業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創造寬松、有利的永久基本農田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更為迫切和必要。
3 改良
科學使用物理、生物、化學等措施對永久基本農田土壤的不良質地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矯正,力求在土質不變劣、有機質不變少、營養不變乏的前提下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質量以及增加農作物產量。因此,國家要加快高標準永久基本農田標準的制定工作,各地要根據區域內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出臺切實可行的永久基本農田土壤改良規劃,按計劃、分步驟地合理實施,做好耕地整理、災害損毀后的復耕復墾以及耕地質量提升等工作,加快改造中低產農田,加速“沃土工程”進程,普及測土配方施肥,鼓勵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和有機肥增施,加快發展旱作農業,構建一批節約型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使永久基本農田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產豐產田和放心增產田[3]。
4 治理
要積極主動地防治永久基本農田已有污染,并且“防”與“治”同步進行,力求“防”“治”相得益彰。
就“防”而言,要通過補貼措施推廣使用有機肥、有機農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高新技術及其產品,通過嚴格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加大對工業“三廢”、城市污水和垃圾等亂排亂放現象的懲治力度,防范農業嚴重污染的再次發生,尤其要防范較大規模永久基本農田的面源污染。
就“治”而言,要治理已經造成的污染,尤其是化學物品、重金屬等所造成的重點區域污染,落實生態改善、環境治理責任制和損害追究制,使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區的農業生產環境、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存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確?!叭r”有良好的“三生”環境,確保自己乃至子孫后代都能吃上“放心農產品”。
5 利用
要充分合理使用永久基本農田,并且在對耕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等“兩個最嚴格”制度的基礎上,實行最嚴苛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最嚴苛的節約集約用永久基本農田制度等“兩個最嚴苛”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合理地投入使用,不能和不會改變其用途。同時,力求堅持不懈地加強永久基本農田生態建設,發展多功能永久基本農田,增強永久基本農田的多功能性,努力實現永久基本農田的“用足”與“用好”兼顧。亟待全面提速和增效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工作,只有迅速將成塊、宜農的良田納為永久基本農田,一勞永逸地夯實劃定工作,同時科學利用永久基本農田,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尤其是對于已經劃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為了防范再被占用的情況出現,一定要早確權、早頒證,切實提高永久基本農田的區位穩定程度、集中連片程度、落地到戶程度和信息化程度[4]。
6 補償
要科學適度地補償永久基本農田耕種者的經濟利益,使那些在永久基本農田上辛勤勞作的務農者也能與從事工業、商業、服務業的人們一樣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力求從事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的農業成為體面的產業,農民獲得體面的收入,農村過上體面的生活,迅速促成“三農”“三體面”的嶄新局面,努力實現永久基本農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多贏”。尤其是對于處于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的種糧者及由其構成的糧食主產區,更要盡快建立健全利益補償機制,努力提高種糧者的社會地位、經濟利益和基本生活水平,進而促使其“善待”永久基本農田,最終形成“保護—通過耕作獲得良好效益—更加保護”的良性循環。
7 參考文獻
[1] 吳勝利.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補償制度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2012(7):71-75.
[2] 鄖文聚,張蕾娜.新形勢下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的啟示[J].農村工作通訊,2015(2):27-29.
[3] 李銅山.把土地確權工作做細做實[N].河南日報,2014-09-30(005).
[4] 陳為邦.淺談城市規劃與永久基本農田劃定[J].城市發展研究,2013,2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