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簡稱“國畫”,指中國的繪畫。國畫因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形式,成為我國美術繪畫史的一項重要瑰寶。因此,國畫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應用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國畫學習中,不僅需要學習國畫的基本繪畫理論,提升對作品的鑒賞能力,而且更應該掌握其傳統藝術精粹。基于此,文章將詳細闡述如何國畫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國畫;初中美術;教學方法
一、 引言
國畫源于古代,在戰國時期就出現帛畫。這是一份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其奠定了我國國畫的基礎。國畫包括山水、人物、花鳥三類,線條細致、筆隨意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積淀,民族性特征顯著。國畫作為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如何讓學生了解中國畫、欣賞中國畫、畫簡單中國畫,這是作為美術教師應該思考的。
二、 挖掘繪畫背后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國畫雖是我國一門優秀文化藝術之一,但其歷史距離初中學生久遠。國畫作品經過幾千年的沉淀,繪畫者與學生并不處在同一時期,他們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經歷不同,導致學生并不能了解創作者之所以創作這份繪畫時所思所想。自然而然,學生由于對創作者、創作故事的不了解,甚至都不會主動接觸國畫,或者接觸了也只是走馬觀燈,除了映入眼簾的山水、蟲魚,腦海中什么都沒有留下,談何對學習國畫的興趣呢?因此,作為初中美術教師,要想學生喜愛國畫,有學習國畫的興趣,首先應該解決學生與國畫之間的歷史隔閡。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如PPT演示、播放視頻動畫等手段,對國畫創作的背景知識進行介紹。大多國畫作品與我國禪、道知識相關,教師除了書面介紹之外,可以采取趣味性的講法將枯燥的禪、道知識與幽默風趣的講法相結合,讓學生不再感到繪畫僅僅是繪畫,它還包括各種文化底蘊,從而加深學生對繪畫背后的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習興趣。比如,對于北宋時代風俗畫《清明上河圖》,這份國寶級的文物,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查找資料的方式,讓學生對宋代市井生活有感性了解,在課堂向學生們分享我所了解的《清明上河圖》,在學生分享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對學生所講知識點進行補充。如果時間充足,還可以提供學生對其中場景進行扮演的機會與平臺,使學生在活動中更加愉快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 解析優秀國畫作品,提升學生藝術鑒賞力
古代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自成一系,既有形式構成和形式元素的共性,又有有別于其他繪畫的個性品質。中國畫具有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包含禪、道哲學知識,使得作品具有獨特的寫實寫意含義。國畫的水墨、線條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處理方式,對于創作者思想的傳達具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義。初中美術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對其表現手法、色彩、線條和布局結構進行詳細介紹,使學生不僅掌握創作者、創作時代的知識,獲得知識積累的樂趣,而且促進學生對國畫藝術的理解,擴大學生國畫知識面,提升學生感悟、體會、評析作品的能力。同時,教師在進行藝術解析時還應注意教學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留意學生的反饋,多點學生思考、討論、感悟、分析的機會,教師發揮啟發、引導的作用。比如,選擇徐悲鴻《八駿圖》進行賞析,教師可以著重從圖畫的構圖、色彩、造型、工筆進行分析,讓學生體會國畫的工筆美、意境美,深刻了解徐悲鴻畫作“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意態,從中更好地感悟中華民族豪氣勃發、一往無前的精神形象,從而提升對國畫的繪畫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學生鑒賞能力。
四、 加強國畫筆法訓練,培養學生美術創作能力
赫伯斯·斯賓塞曾說道:“教育的最大目的不是尋求知識,而是實際行動。”除了傳授學生國畫的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求知之外,重要的還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對國畫知識進行運用。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生可以加深對國畫工筆、創作技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國畫的表現形式。教師可以采取臨摹繪畫和自由創作的方式,增加學生國畫訓練的不同形式。不論是哪種方式,教師都應該講清國畫繪畫的重點與注意事項等事項,介紹繪畫的筆法和墨法。臨摹時,學生應對作品進行整體把握,注意繪畫的一氣呵成,在臨摹中體會原作者的心態、意境。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具有耐心和不茍精神,引導學生在臨摹中發現繪畫的樂趣。臨摹是創作的基礎,當學生對臨摹有一定掌握后,教師可以規定貼近學生的自由創作主題。例如,在國畫筆法練習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安排簡單人物繪畫練習,以“印象中的人”“古代的我”等為主題,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與創作空間。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創作進行及時糾正與指導。在創作時,不能受限于表面的肖像,重在使學生理解“像與不像”“似與不似”的哲理,注重教會學生表現的主人公神態、精神面貌的表現,以及如何使欣賞對象透過表象理解創作者所傳達的情感、精神。對于優秀的學生作品,教師給予及時的贊美夸獎,如果機會允許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作品收集起來,定期舉行畫展,使學生獲得創作的樂趣與激勵,并且鼓勵學生在相互學習中提升對國畫的藝術欣賞和繪畫能力。
五、 結束語
國畫自身所具有的地位和藝術價值使得任何人都無法忽視其帶來的重大影響,其成果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愈發璀璨。在初中美術課堂中講授國畫,是歷史賦予教師的光榮,也是挑戰。因此找到適當的方式使學生走近國畫、了解國畫、熱愛國畫,提升學生藝術鑒賞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趙增輝.初中中國畫課堂教學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4(24):158.
[2]張瓊.以實踐能力培養為取向的知識教學變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梁紅麗,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漢源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