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細胞形態學教學是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必修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之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提高細胞形態學教學質量,本單位進行了建設形態學圖庫,建立多終端學習模式為主的教學改革。同時創建“微課”教學資源環境,進行預習——實踐——歸納總結--再實踐模式實驗課授課模式教改,將“思政”融入專業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細胞形態學 圖譜庫 多終端應用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20
Abstract Cell morphology teaching is one of the key and difficult knowledge of compulsory courses for medical laboratory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of cell morphology, we have built a morphological data and set up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of morphologic teaching based on multi-terminal learning models. At the same time, we crate the "micro clas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eview - practice - inductive summary - practice again"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 And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So that it improves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each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 cell morphology; morphological data; multi-terminal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國家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也是本專業的努力目標。“雙一流”建設的開展為醫學檢驗專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和發展機會,在自動化儀器飛速發展并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的醫學檢驗專業,形態學教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在系領導的鼓勵和支持下,血液細胞形態學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向“一流學科”砥礪奮進。
1 血細胞形態學教學現狀
1.1 高校實驗教學現狀
國內各大高校骨髓細胞形態學教學涉及了常見病種的細胞形態觀察,在不同的疾病中,血細胞形態千變萬化,[1-3]有的時候單單憑借形態學檢查無法診斷,全面了解骨髓細胞的基因表達、[4, 5]活檢情況、細胞表面和內部CD抗原和細胞遺傳學變化更加有助于學習細胞形態變化和疾病的預后,[6]同時也避免漏診和誤診。[7]由于教學學時有限,骨髓片難于收集和保存等原因,常見病種的骨髓細胞形態并沒有全部在實驗課堂上進行學習。罕見的骨髓細胞形態在課堂上涉及機會更少,甚至有一些教師自己也沒有機會在顯微鏡下見到這些罕見的細胞形態。
隨著多媒體在高校的普及,教師通過語言、板書和掛圖講述骨髓細胞形態特征的傳統教學方法已經被容量大、表現力豐富的多媒體教學取代。[8]目前國內的教學模式大同小異:教師收集常見病例典型骨髓片內細胞電子圖像,制作為多媒體課件,實驗課上詳細解說與該堂課病例相關的簡要臨床資料、需要掌握細胞的胞體、胞質、薄核等特征;[9]同時收集常見病例典型骨髓片和血片,讓學生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通過互動顯微教學系統、擺放示教鏡、虛擬仿真(細胞及分子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的探索)等方法和手段,把學生觀察到的特殊細胞和/或罕見細胞投放到投影儀上或者組織學生依次觀看(沒有互動顯微教學系統的情況下)等方式進行示教。[10]組織同學間、師生間互相探討,每位同學給出判斷依據和結果,最后老師公布正確答案等教學手段;不同時間段組織小考,考核鏡下單個細胞特征或者筆試理論知識;開展PBL教學;開放實驗室等等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11]有的高校建立了幾種常見病例典型細胞圖譜,以此為依托進行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12]但是該圖庫任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例如圖庫小,病種少,每個病種只有典型細胞的特征,缺乏不典型細胞和少見病例以及罕見細胞。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臨床病例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細胞,每一個病例骨髓典型細胞所占比例較少,大部分細胞形態并不不典型。資料豐富的圖譜庫才有利于學生學習和反復復習。
1.2 各種網絡信息對教學的輔助支持
隨著網絡和QQ、微信等電子軟件的飛速發展,第三軍醫大學檢驗系潘靜老師組建的“血液形態愛好者”QQ群,溫州醫科大學王霄霞老師的“檢驗地帶網”微信公眾號,君安醫學細胞平臺等對血細胞形態學開展了進一步的討論,為廣大檢驗形態學學習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和課堂外的學習途徑,為繼續教育貢獻一份光和熱。還有盧興國、康可上等形態學專家以及其他同行建立的各種形態學討論群,對廣大形態學愛好者提供寶貴的指導。
1.3 血細胞形態學圖譜現狀
目前公開出版的血細胞形態學圖譜也有不少,他們各有特色,但是基本上適用于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使用,對于初學者來說過于信息量過大,并不適用于教學。例如《血細胞形態學診斷圖譜》(主編:王前、張蒙恩、裘宇容,科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骨髓細胞學和病理學》(主編:盧興國,科學出版社)等。但是這些圖譜的海量初學者難以接受,而且紙質版圖譜厚重,體積大,不便于攜帶且價格昂貴。更加重要的是,紙質版細胞圖片,有些細胞的結構并不清楚。而以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為載體的電子圖庫輕便,攜帶方便,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學習;細胞結構清晰明了。
2建設形態學圖庫,建立多終端學習模式
血細胞包括骨髓和外周血細胞,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在醫學檢驗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含骨髓穿刺檢查)在疾病診斷和預后判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結合臨床病例資料可診斷、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各個系統疾病,聯合流式細胞術、基因檢查、染色體檢查等技術診斷各種急慢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貧血和部分出凝血疾病等各種血液疾病。除此以外,涉及其他疾病的種類繁多,覆蓋范圍廣,與臨床多個科室的疾病診斷聯系密切。血細胞形態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實習期間和畢業后從事臨床檢驗工作的能力。血細胞形態學辨識需要根據細微結構來進行,變化多樣,個體差異較大,具有一定主觀性,給教學帶來不小的難度。
網絡和多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形態學教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3, 14]現代化教學工具將細胞形態由抽象的文字描述變革為形象直觀的圖像。隨著網絡實驗室等硬件設備的建設,[15]本系從骨髓和外周血細胞學形態開始,糅合傳統教學模式和互聯網教育模式,擬建立以顯微鏡、電腦多媒體和手機App等多終端學習模式。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血液細胞形態學教學主要依托于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教學掌握常見病種典型病例的骨髓象和血象特征,發出診斷性、支持性、符合性、排除性等各類報告。
骨髓內細胞種類繁多,形態復雜,臨床疾病譜廣,導致血細胞形態變化多端,相似性較高,差異小,難以區分,教學難度非常大。在流式細胞術、基因檢查、染色體檢查等技術還沒有應用到臨床之前,有幾十年工作經驗豐富的臨床一線人員也不敢說每個病例都診斷正確,常見誤診的病例報告。細胞形態學知識需要經驗積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優秀的學生只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常見病種典型病例的骨髓細胞形態,隨著時間的流逝非常容易忘記。多終端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通過電腦、多媒體、網絡、手機等在課堂內外利用碎片時間反復學習和鞏固,達到掌握血液學檢驗形態學檢查的要求,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為臨床培養高層次人才,滿足臨床需求;并為以后的臨床實踐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此外,手機App等多終端學習模式還可提高教師自身水平和素質以及用于臨床醫務工作者的繼續教育。形態學圖庫的建設,利用信息技術以資源共享為核心,打破資源分散、封閉、不足等狀況,不僅為理論與實驗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并可將教學資源永久保存,有效解決標本資源問題,節約教學成本,節約了教師時間和精力,提高教學效率。[16, 17]
3創建微課教學資源環境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短小的課堂教學視頻,細胞形態學通過細胞染色等“微課”可以把教學反思、學生練習及反饋、教師點評教學資源綜合起來。臨床檢驗基礎和臨床血液學檢驗等醫學檢驗專業課程臨床性強,無論是課堂授課還是實驗教學均按照知識點拍攝臨床標準化視頻,作為多媒體素材插入在課件中。這些教學視頻主題突出、內容具體,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緊密地聯系起來,利于學生反復觀摩和體會,也有利于教師課后的反思,與示范性教學相比較,具有持久性和節約性。可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可提高了學生學業水平,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利于繼續教育的發展;更加有利于課堂外的自學和復習。
4 預習—實踐—歸納總結——再實踐模式
臨床基礎檢驗實驗教學,很多高校都進行了教學改革,[18-20]但是部分本科生教育在教學方法上還存在“灌輸式”教學方法,強調知識的傳承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以教師為中心,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在部分學校仍然占據主要地位,這種教學模式往往導致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限制了學生思考、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嚴重地影響了人才培養。[21]液基薄層細胞學(TCT)為近幾年出現的子宮頸細胞篩查新技術,標本制備儀器化程度,來源困難,癌變和癌前病變細胞形態變化大,教學存在非常大的難度。本教研室以這堂課的實驗教學為試點,采取“預習——實踐——歸納總結——再實踐”模式進行授課,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首先將教師的PPT實驗課件發給學生,讓學生們提前預習,然后實驗課時同學們再觀察臨床來源宮頸標本TCT涂片,1h后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再繼續觀察,最后寫實驗報告。很多同學認為這種模式的學習效果非常好,還建議其他非形態學課程也做類似改革。
5 將“思政”融入專業教學
“課程思政”也就是在專業教育的同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一起抓了,專業教師同時擔任專業和政治課教師兩個角色。在“醫鬧”不斷的中國,在人口數量龐大的中國,醫務工作者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高,在個別醫學院校降分錄取的現狀,“思政”教育和醫德教育必不可少。這種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專業教學之中,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嚴謹的學風是醫學生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6 待提高和完善之處
盡管經過一系列教學改革,本學科與世界一流學科仍然存在差距,例如形態學教學尚缺乏MOOC課程體系,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尚未起步等。今后須彌補這些不足之處,同時加大教師培養步伐和加大師資培養力度。高校的內涵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師資隊伍則是核心,是事關學校內涵建設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形態學授課教師需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質,扎實的現代教學技能,對教育理論核方法進行透徹的理解和靈活應用。專業教師需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掌握學科發展動態,掌握最新發展信息,使教學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因此,高校教師是第一資源,切實加快建成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形態學教學未來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劉社強,劉川.兒科疾病診斷中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的意義[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73):143.
[2] 趙寧寧,任翠愛,徐文君,等.骨髓細胞形態學及免疫表型特征在多發性骨髓瘤診斷中的應用[J].濰坊醫學院學報,2014(5):367-368.
[3] 尤鑫.發熱疾病診斷中血細胞形態學檢驗的價值探討[J].系統醫學,2017(2):21-24.
[4] 鄧俊琳,溫賢浩,郭玉霞,等.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子遺傳學與臨床特征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1):151-154.
[5] 吳珺,陸愛東,張樂萍.10歲以上兒童青少年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7(6):614-619.
[6] 陳秀華.血液病進行血液形態學檢驗、骨髓活檢、免疫分型和細胞遺傳學聯合檢查特點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32):168.
[7] 王琦.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及漏診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16):2960-2961.
[8] 張水生,李劍平,章英.血液細胞形態學與骨髓分析系統輔助教學探討[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5):464-465.
[9] 林江.檢驗系四年制學生“臨床血液學檢驗”課程形態學教學方法探討[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5):714-715.
[10] 劉怡,景戎,李士敏.顯微互動實驗室在血液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5):633-641.
[11] 張強,李玉云.骨髓細胞形態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2):167-170.
[12] 牟鳳林,王靜,鄧晶榮,等.基于建立骨髓細胞教學圖譜資源庫的高職高專《血液學檢驗技術》形態學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2):279-281.
[13] 張淑莉,黃君華,黃鳳霞,等.《臨床檢驗基礎》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新西部(理論版),2015(13):143-144.
[14] 許子華,張海燕,李晶琴,等.《臨床檢驗基礎》形態學數字資源庫建設及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17(12):130-132.
[15] 顧孔珍.網絡實驗室和自制多媒體軟件在臨床血液學檢驗形態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5):112-113.
[16] 湛孝東,唐小牛,李朝品.醫學寄生蟲電子標本庫建設及其在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15(2):112-113.
[17] 郭曉霞,尚宏偉,路欣,等.加強組織學標本庫建設與管理 深化實驗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32-33.
[18] 郝艷梅,潘少君,張楠,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臨床檢驗基礎教學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7(11):4-5.
[19] 李婷婷,徐明輝,梁松鶴,等.臨床檢驗基礎“分階段+小班”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71-72.
[20] 喬鳳伶,李陽,冷平,等.四年制醫學檢驗專業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形態學檢驗課程為例[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25-27.
[21] 張淑莉,黃鳳霞.《臨床基礎檢驗》綜合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科技視界,2015(30):21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