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泳波
摘 要:
高職應屆畢業生普遍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為了有效地改善和增強高職畢業生對于社會就業的適應力,需要高職大學生和高職院校雙方共同的努力。高職院校應該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和創新。高職院校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市場。學生畢業之后進入社會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社會中的職業市場。將工學結合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增添就業指導和心理培訓相關課程。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
關鍵詞:創業實踐;高職學生;職業適應力;影響研究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潮,高職院校成體系開張創新創業教育,為高職學生提供了系列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系列活動,出臺系列政策,釋放制度紅利,鼓勵師生創新創業。經濟在快速的向前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用于新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需要敢于創新和進一步深化改革,通過創新各式各樣的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方法,努力提高畢業生的社會職業適應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畢業之后能夠具有良好的轉向到社會職業人的發展能力。
一、高職學生就業創業實踐活動
就業創新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處于創業意識的活躍期,為了實現就業創業的內在需求,需要是當地增設實踐技能和心理訓練課程。高職學生在就業創業實踐活動當中,可以提高自身的職業適應能力,豐富自身的學習閱歷和經驗。就業創業實踐活動需要按需求進行劃分,對不同需求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分類,制定專門的實踐活動進行針對性訓練。就業創業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平臺,對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專業優勢進行分析,滿足學生對于就業實踐的基本需求。就業創業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創新創業教育,通過運用更為動態性的教育載體,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高職學生在就業創業教育活動當中,拓展了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實踐廣度,按照不同的教育參考標準,對創業時間教育進行需求層次劃分。在創業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學生可以對市場的需求進行初步了解,掌握大學生所必備的就業技能。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問題
(一)畢業生無法準確擺正經濟市場之中的社會心態
高職畢業生初次入社會,不能迅速地從學生身份轉變到社會工作者的身份,在新的工作環境當中會面臨許多問題,尤其是心理上會存在許多不適。繁重的工作任務以及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學生的職業心理。每一個崗位對工作者都有非常嚴格的職責要求,需要工作者按照特定的職業規范,高職學生在應對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力不從心。年輕人的就業價值取向和傳統的企業價值取向有所差異,平等觀念是高職畢業生所追求的價值理念之一,許多高職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工作當中,現實職業和理想的職業定位會有一定的偏差。現實和理想無法得到有效的統一,在心理上就會存在著一些障礙,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整,就很難適應現有的工作任務,所以也就會出現大量的應屆畢業生跳槽現象。
(二)工作技能無法融于社會企業的實踐之中
高職畢業生在步入工作職位之初,最先考慮的就是職業技能的適應性,無論是智力技能還是操作技能,都需要高職畢業生有效的融合于社會崗位。高職畢業生所掌握的基礎就是專業的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技能有利于畢業生適應職場。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都是根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設定的,在實踐的過程當中需要以市場的發展為導向,但是在具體設置的過程當中容易出現盲目化。部分高職院校培養出的學生素質低、能力差,重理論、輕實踐,與企業的要求不符。高職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沒有熟悉職業的規范內容,所以在后期進入職場的公眾當中會遇到一些困難,無法適應職場的高強度工作,不能遵守相應的職業規則。
(三)或缺正確的社會人際關系處理方法
高職畢業生一旦步入社會工作中,所要處理的人際關系,相較于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要更為復雜,需要高職畢業生擺正心態積極應對人際關系問題。在工作的過程當中,由于接觸的部門比較多,所產生的摩擦也會增加,需要學生正確的進行處理,協調工作和生活的關系。一個人的工作環境會,影響到他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心理狀況,這些看似簡單的因素會干擾著高職畢業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高職畢業生步入職業崗位之初,生活和工作閱歷較為淺薄,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在工作的過程當中,無法發揮自己的真正優勢,經常會表現出焦慮和不自信的消極心理,如果這些問題不進行及時的處理,就會給人際關系帶來惡性循環。
三、創業實踐活動對提升高職學生職業適應力的積極影響
(一)重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創業實踐活動比較重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提高高職畢業生的職業技能適應力,其中課程設置更貼合于社會職業的發展模式。高職院校開展就業創業實踐活動,可以加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互結合,有效地將實習和實際工作崗位進行融合。在創業實踐活動過程當中,會增設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職業觀。在長期系統性的創業實踐活動當中,學生的就業意識和創業觀念會逐漸形成,在實習過程當中,學生會經歷比較真實的心理狀況變化。幫助高職生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評價他人,學會調試不良的心理壓力,培養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二)努力提高學生社會職場的適應能力
高職學生在創業就業實踐活動當中,會真實地感受步入社會的真正體驗,通過時間活動可以培養自身的時間能力,積累工作經驗和人際交往經驗。創業就業實踐活動可以為未來的就業進行能力儲備,為學生調整積極的就業心理素質。理想和現實具有一定的差距,提前進行就業實踐教育,可以縮短理想和實踐之間存在的差距,讓學生提前適應自己的角色。在就業創業實踐活動當中,學生可以及時的發現自身的心理問題,可以盡快的調整心態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許多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會發現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就會滋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整,會降低學生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在生活當中的幸福感。對于這些問題,高職生應該抱有正確的心態,保持清醒頭腦,勇敢去面對現實、積極化解矛盾。高職畢業生在工作的過程當中,需要正確地處理工作當中的人際關系,學會適應陌生的環境和孤獨感,獲得他人的幫助和信任。
四、創業實踐活動對提升高職學生職業適應力的具體對策
1.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職生職業技能適應力
不斷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能有效避免專業設置、課程開發與行業發展的脫節問題,能實現教學內容與企業職業的銜接,實現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融合。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不斷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專業+項目+工作室+工廠+市場”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大師工作室+項目+產品”工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等多樣化、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創業型藝術設計專門人才。
2.加強創業實踐活動和心理輔導,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創業觀
筆者所在的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秉承“德育為魂、能力為本、精藝為徑、致用致美”的辦學理念,將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學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打造了集培養模式、教學體系、運行機制、實踐平臺、保障體系于一體的“眾創夢工場”,在省內首創并全面實施以作品為載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美院模式”,破解了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等難題,有效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有效培養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創業觀。
高職院校應該加強人才模式的調整和創新,高職畢業生需要提高自身的職業適應力。高職學生在就業創業實踐活動當中,對市場的需求進行初步了解,掌握大學生所必備的就業技能。高職學生在應對的過程當中,心理上就會存在著一些障礙,需要及時進行調整,適應現有的工作任務,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劉鐵芳.立足個體生活的人文教育[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01).
[2]王征、陳國祥.職業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9.
[3]魏進平、楊易.“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J],理論建設, 2015(05).
[4]周其洪.什么是職業生涯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論壇,2006-03-22.
[5]豐捷.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清華大學實現和諧就業[N]光明日報,2007-02-0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6年度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作品為載體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課題編號ZJGB2016064)階段性成果、湖南省2015年科學研究一般課題《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意作品微信營銷系統研發與應用》(課題編號15c046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