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麗 陳敦 李欣
摘要:近年來,科學教育專業隨著教改的推進而蓬勃發展,面向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科學課程的研究逐步受到關注。本文就基礎教育改革中,通識教育模式下小學科學課程的設置及要求進行闡述,分析其現有課程培養目的及發展方向,提出師范教育科學課程的一些可行性方法研究,探索適合于通識教育模式下科學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教材及資源建設分析,為師范院校科學專業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科學課程;通識教育;師范
我國科學教育專業開設短短十幾年,蓬勃發展至全國40余所高等師范院校。通識教育模式下科學教師的培養才剛剛起步,課程模式都還在摸索之中[1,2]。科學教育的后備軍在其培養課程中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這一概念和稱謂,尚未統而合一和普及。如何根據學前、小學教師專業化的具體要求,構建合理的科學課程體系,是當前師范院校科學教育教學以及當前教育課程改革時期基礎教育研究的一項嚴峻、緊迫的研究任務。
一、基礎教育改革下,師范類科學通識課程的設置及要求
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浪潮中,設置綜合性多維度的科學課程成為其亮點之一,培養綜合知識較完善的科學教育力量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在高等師范領域的新方向之一。素質教育日益深入人心,新課改進程逐步深化,從事基礎教育的園丁們不僅要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能促進培養對象在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發展。傳統的師范教育中偏重終結式的教育,與實際在崗后的教育沒有直接聯系。科學課程綜合性強,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科學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學技能、還應具有合理的自身認知結構、充沛的情感、端正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和科研能力等科學素養[3]。如何提高科學園丁們的科學素養是科學教育在專業培養方面面臨的重要任務。我國的教育者的現行培養課程大多仍采用“公共基礎課+學科專業課+教育類課程”的較典型的專業為中心、學科為本的課程體系設置模式。這有利于培養學科專業型的教育力量,但缺乏對科學知識的全局性,綜合性的認識,一旦從事實踐性強的綜合科學教學,往往就會力不從心,急需從專業中心模式轉向較為寬泛的通識性教育的模式,啟動通識教育體系已成為科學師資在教育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
二、基礎教育改革下科學通識課程的培養目的及發展方向
科學教育者的培養課程中啟動通識教育體系,旨在為其提供涉及不同學科領域的綜合性教育,促進整體素質的自身提高[4]。首先,通識教育課程注重聯系生物、人文地理、天文等科學各學科間的綜合知識,利于培養科學教育者對科學較完整的認識,為其進行學前、中小學科學教育及其研究工作提供廣博深遠的科學知識背景;其次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對學生動手、動腦、創新思維等科研基本能力給予訓練,使其獲得較為合理的能力結構,對今后教學技能和方法的培養有所裨益;此外通識教育課程還關注融合科學與人文知識,利于人格的發展,為培養綜合素養的科學教師打基礎。在通識教育模式下的師資培養中,課程設置中要考慮學生的專業差異,以提高培養的針對性,有利于促進其全面發展,并為之后學習和未來的專業發展進一步拓寬道路。
三、科學通識課程研究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目前國內科學教育后備軍,在教育課程中針對通識教育體系的文章還很少,尤其是基于通識教育模式下,科學教育課程的研究更少[2,4],希望本論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一)可通過現行的通識教育模式下具有代表性的師范院校為例,可針對生源結構及科學素質基礎情況進行調研。(二)了解當前師范院校中科學教育的課程標準、評價體系、科學教育的教材以及資源建設并加以比較分析。(三)了解現有師資中的科學教育專業教師的配備及建設情況,對其發展現狀及發展潛力進行分析。(四)比較分析不同地區和國內外在科學教育專業設置,以及通識教育體系等方面差異。(五)把教改理論和本地區師范教育培養實際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構建本地區可行的教育課程體系,探討其理論基礎、目標和原則以及其具體構成。綜合以上可行性方法,探索適合于通識教育模式下適用于本地區的科學教育相關的課程體系,在基礎教育者的培養中發展,完善,為社會輸出更多契合基礎教育素質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科學教師。
參考文獻:
[1]林長春.關于科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結構設計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3):52.
[2]王紅柳,張迎春,劉明.我國科學課程教師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6(6):116.
[3]閆守軒,宋林鋒.中美小學新科學課程(教育)標準的比較及啟示[J].教育科學,2015,31(1):85-89.
[4]張梅琳,劉美鳳,董麗麗.小學科學課程科學態度教學的課程目標設計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8):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