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梅
摘要: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古詩詞就是在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教化。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如今我國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越來越少。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古詩詞教學中積極融入傳統文化教育,這既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也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有效傳承。為此,本文就簡單探析了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此為廣大同仁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
引言: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經過上千年洗禮所留下來的精髓,而古詩詞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一種特色的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想要真正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水平,就需要教師能夠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并充分結合先進的教學手段來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促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
一、古詩詞在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在初中語文知識體系中,涉及了非常多的古詩詞,而這些都是經過相關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選所得,屬于比較經典的古詩詞作品,對于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教師要想提高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效果,就可以依托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去感受與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與領悟古詩詞中所講述的內容,感受其中的文化意境,并且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得到全面發展[1]。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深讀作品內容,領悟作者情感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先打好基礎。而學好古詩詞就需要先讓學生去熟讀、深讀作品,去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學中,教師就先讓學生去熟讀作品,接著引導學生去聯想這首詩對江南美景的描繪,使學生可以通過美景來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樣就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去準確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提升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再比如,在教學杜牧《赤壁》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去反復閱讀作品,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豪爽胸襟與抑郁不平。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可以準確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對學生朗讀的節奏、語調以及重音進行指導,并且可以讓學生從詩中去汲取積極向上的能量,以健康、陽光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挫折[2]。
(二)挖掘民族文化,培養家國情懷
在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中,收錄了很多體現作者責任擔當、家國情懷的詩詞。例如,《木蘭詩》就以“代父從軍”的形象廣為人知,同時又不只是孝女的形象,還有“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卸甲還鄉”的忠孝雙全形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在花木蘭身上都體現了哪些中華民族傳統美好品德,使學生能夠逐漸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再比如,在教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解讀辛棄疾在詩詞中所抒發的愛國之情,在解讀中學生可以了解到辛棄疾為了國家和民族而不計個人得失,讓學生去感受其中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
(三)引導學生聯想,欣賞詩情畫意
古詩詞具有意境豐富、語言凝練等特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困難。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在理解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汲取其精髓。教師可以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去感受、聯想作品中的情景,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古詩詞學習的樂趣。例如,在《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來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影像資料,以此來渲染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這樣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質量[3]。另外,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去想象。如在《春望》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來聯想,并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來解讀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才會更加有興趣,才能感受到其豐富多彩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與了解傳統文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初中古詩詞教學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也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需要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去體會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調動起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積極性,以此來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力,為今后的全面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偉杰.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 考試周刊, 2017(31).
[2]何昕.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 中國校外教育, 2015(18):129-129.
[3]關永紅. 探討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 中華少年, 2017(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