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斌 陳小麗 程繼貴 杜曉東 徐光青 崔接武 孫健
【摘要】研究生教育水平關系到我國科學研究工作的長足發展,現已愈加受到重視。傳統的教學方式偏重于理論的傳授,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顯得力不從心,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為促進工學研究生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需要對研究生教育進行改革。重點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等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研究生教育發展更進一步。
【關鍵詞】工學研究生 教學改革 角色轉變 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245-02
一、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要求
1.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目前的發展仍存在創新能力不夠強的問題[1]。這也是以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研究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所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對于工學研究生教育來說,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于教師在課堂上的口述,以考試作為考察的主要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很明顯,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較低,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部分學生難以集中精力聽講,教學效果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更無法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所以,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需要探討更加先進、有效的教學模式,研究生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創新思維的培養
對于研究生教育來說,創新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經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具備獨立獲取知識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學目標則要更進一步,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術鑒別能力和獨立研究的能力[2]。當今社會處于一個知識爆炸性增長的時代,從獲取的知識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及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并提出新穎的觀點,成為每個研究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這要求學生具有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態度。通過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所學知識,找到創新點,設計理想的實驗方案,然后在實驗中不斷學習、進步。
時代在不斷進步,教師的思想也要進步。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理念的傳輸、思維的引導。教師在講課時,應立足于基本知識點,注重方法的探究,帶領學生共同思考。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展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引起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進一步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課堂教學方式改革
關于課堂教學方式,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著觀念上的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應該以教師為主體,另一部分人認為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二者孰對孰錯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結論。根據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學方法最優原則,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只有最適用于某一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3]。換言之,教學工作的展開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如課程性質、教學目的、時間要求等。對于工科學生來說,學習的內容偏重于實際應用,那么就應該按照工科的授課方法,理論聯合實際,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課堂中,切身體會所學知識的魅力,以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師生轉換角色
改革首先應該在課堂教學的方式上進行。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思考能力的第一平臺,也為老師和學生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溝通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同時,老師可以通過課堂將意識形態的經驗傳遞給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等。改革的主要思想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知識的傳播者,通過備課、講課,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具體而言,將全班同學分成數個小組,依照教學計劃為每個小組分配教學任務,在課堂上由小組成員依次進行講解,并限定時間。學生在備課和講解時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比如制作幻燈片、放映錄像視頻等,以達到更好的授課效果。
這種教學模式有以下三個優點:一是備課的過程就是主動學習和思考的過程,避免了被動學習所引起的效率低下等問題;二是學生在遇到難以理解的內容時,可以在備課時通過多渠道尋求解答,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強化所學知識,而且還能鍛煉口語表達的能力以及提高思維的條理性。而老師則要在學生講課完畢后及時進行點評和補充,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便于改正。
2.考核方式的改進
研究生教育要培養的是創新能力,而不是應試能力,所以僅僅以一場考試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違教學理念,也難以評判學生真實的學術水平。考核的重點應該放在平時的表現上面,而平時表現的考察除了課堂表現以外,還要以適當的作業或任務作為考察內容。作業或者任務的次數不必過多,但是內容一定要體現學科的精髓,并且能夠展示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根據已有知識設計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學生通過對整個實驗進行把關,更容易建立起知識結構,而且能夠關注到平時容易被忽略的細微知識點,深入理解所學知識,鍛煉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理念改革
1.基礎理論-工程實踐一體化教學
鑒于目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理論與實踐偏離的現狀,在此提出“理論基礎-工程實踐一體化教學”的改革方案。“一體化教學”的本質是實現理論基礎課程、工藝課程以及工程實踐教學一體化[4]。理論基礎和工程實踐,二者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不應被割裂開來,而應該做到相互促進、相互改善。在實際教學中,可考慮將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銜接到一起,使知識能夠相互融合、貫通,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材料學科中有固體缺陷理論、材料現代研究方法和公共實驗三門課程。其中,固體缺陷理論課程是介紹利用物理、化學方法分析材料內部的微觀缺陷,擁有較強的理論性;材料現代研究方法作為一門承上啟下的應用基礎理論課,主要闡述材料的組成與結構及對應的檢驗檢測手段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公共實驗作為實驗課,重點講授近年來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三者由理論到實踐,逐步過渡。做好一體化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課程內容與教學計劃的銜接,具體措施是,首先以固體缺陷為理論基礎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讓學生對基本知識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比如,在介紹某一缺陷時,可以利用材料現代研究方法中的內容對這種缺陷的觀測手段進行適當的講解,從而形成知識的貫穿。在材料現代研究方法的課程中,除了理論的講解外,也要考慮與公共實驗課的銜接,即在講述試驗原理的同時,利用公共實驗課中的內容對具體操作步驟進行闡述,最終形成以固體缺陷理論為基礎,三門課中共同的微觀分析方法為主線,實現理論基礎-工程實踐一體化。
2.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體化教學模式由于尚處于摸索階段,可供借鑒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目前還比較稀少,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不同課程的內容交叉部分少,難以銜接到一起,或者內容過多、過雜,容易引起混亂等。這就要求各任課教師盡可能多地交流溝通,分享對每門課程的見解,將冗雜的內容簡化,將共通的內容相互強化交流,對于晦澀難懂的內容則要集思廣益,共同探討解決方案。此外,為保證教學改革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需要定期從學生處得到反饋,從而不斷改進、完善教學方式。
四、結論
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課堂上進行角色轉變以及一體化教學實踐,不僅可以增強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意識,也能夠讓其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同時,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探究,符合工學研究生的課業特點,強化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有利于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孫昌.“陶瓷材料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江蘇陶瓷. 2016.
[3]趙毅,崔良樂. 翻轉課堂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6,(7): 132~133.
[4]鄭春滿,韓喻,謝凱等.材料學研究生基礎理論——工程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 83~89.
作者簡介:
張學斌(1974-),男,安徽合肥人,副研究員,博士,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為金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