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
【摘要】課堂是傳承語文知識、點亮學生心間對文學熱情火焰的重要媒介,在教學期間巧用教學技巧,促使學生開發想象藍圖,鼓勵大家在活躍、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能夠快速提升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下面,筆者將從“把握文章細節巧妙設置語文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利用班班通或電子白板等先進條件創設語文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以趣味性和鼓勵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強化課后積累”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利用語文課堂強化學生對語文課文的興趣、理解和積累做出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經驗心得 文學熱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49-01
文章是語言和文字的載體,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手段創設語文情境,是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式。同時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細讀文章的細節,以啟發式和鼓勵式的言語幫助學生強化對文章的理解和課后的學習積累。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體會,針對如何利用語文課堂強化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理解和積累進行淺顯的探索和研究,望筆者的拙見能引起眾讀者的深思和共鳴。
一、把握文章細節巧妙設置語文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小學語文教師在對課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注重把握文章的細節,聯系生活實際,就所描寫對象的表現、行為、特點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思考,以幫助大家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及所描寫對象的特征。例如,在講述《變色龍》的相關內容時,筆者便“拋磚引玉”地設置了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大自然中與蛇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動物是誰嗎?你能在文章哪些地方尋到這二者令人混淆的地方呢?”筆者以蛇做“引”請學生自文章細節入手,尋找描繪變色龍外形和特色的句子,幫助大家體會變色龍通身翠綠,橢圓形的頭上長著三角形的嘴,兩眼突起,兇相畢露且身軀呈長筒狀的外形特點。自己隨后筆者帶領學生閱讀了變色龍隨生存環境變換而變換的場景描寫,請學生假設自己遇到變色龍的體會。學生表示一定會和文中人一樣感到興奮和好奇,帶著探知欲去了解大自然的奧秘。亦有學生舉手回答,認為隱藏在枯葉中的變色龍極像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壁虎,筆者請其根據自己的觀察回答了壁虎和變色龍細節上的異同點,并贊揚了他留心生活、用心觀察的好品質,鼓勵更多的學生要具備在生活中探索語文和自然奧秘的精神。
二、利用班班通或電子白板等先進條件創設語文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針對傳統語文課堂授課枯燥的弊端,筆者認為眾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班班通或電子白板等先進條件創設語文情境,吸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班班通是一個不錯的教學輔助綜合服務平臺,其上匯聚著完整的教學資料、方法經驗和各種趣味性的視頻圖片,教師在授課時可檢索其上的資料,優化自己的授課內容。而電子白板等先進教學設備具備顯示、切換、播放、勾畫等多項功能,可以輔助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創設趣味性和多樣化的語文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上冊《金蟬脫殼》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自班班通上檢索蟬的視頻與圖片資料,特別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展示大自然中蟬在樹上緩緩脫殼的趣味視頻,幫助學生對“金蟬脫殼”這一成語產生形象化的記憶和理解,順便為學生講解其深層次內涵,這樣一個詞語在學生心里會形成畫面感,這樣也便深化了學生對該詞語的理解和記憶,同時為學生的學習增添了趣味性。
三、以趣味性和鼓勵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強化課后積累
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創建更為積極、輕松和活躍學習氛圍,幫助他們深入思考教師的啟發式提問,進而實現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極回答的局面。為延伸這一教學語文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應當及時給予正確的評價和糾正,以鼓勵和表揚的言辭給學生帶來回答問題的滿足感和自我確認。例如,在講授《負荊請罪》的相關內容時,筆者請學生思考:廉頗對藺相如負荊請罪的行為與其之前盛氣凌人奪道而行的行為相比,是否表示其折了氣節,對藺相如心生了畏懼。學生在思考后紛紛舉手作答,有人認為他這種前后不一的行為表示其確實沒有之前那么盛氣凌人了,但是堂堂一國將軍向同僚負荊請罪有失大將的威風;也有人認為他這種知錯就改的行為反而是不拘小節的大丈夫風范。筆者針對以上兩種回答皆給予學生以鼓勵和肯定,贊揚大家善于思考勇于發言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在回答后獲得自信感。在課堂上善用啟發式提問能夠引發學生的語文思考,進而提升其探索發現的語文品質,亦能夠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和積累,多誦讀相關的文章。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應利用先進的教學條件幫助學生深入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同時,應當據文章細節設置啟發式的提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最后,教師應當以趣味式、鼓勵式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并進行課后積累,以此實現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涵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孫建龍,王云峰.“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5-2.
[2]王鐵軍.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與應用[J].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