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麗
【摘要】小學教學中關于誠信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程,這不僅需要班主任做好多方面的教學工作,還需要學生的家庭參與進來,做好家庭的誠信教育工作。家長、教師都是學生的老師,只注重在校期間的誠信教育并不能全面提升學生對于誠信道德的理解和認識,還需要家長和整個家庭言傳身教般的教育,兩者應該相輔相成,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校期間和與家庭成員相處過程中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本文就班主任主要工作與家庭教育之間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 班主任 工作 家庭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81-01
引言
傳統的誠信教育機制并不完善,學校和教師對于學生的誠信教育也存在很大的缺失,這就造成學生對于誠信沒有深刻的理解,也無法養成為人處世的良好習慣和觀念。誠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只有在小學生各方面心理素質正處于發展完善的基礎時期加強誠信教育,才能打好基礎,才有利于盡早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價值觀,這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反思當前社會上存在的誠信缺失現象,班主任和家庭要共同做好誠信教育。
一、當前小學生缺少誠信觀念的具體成因分析
小學生之所以出現誠信缺失方面的問題,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是學校教育體系中缺少完善的誠信教育體制和合理的課程安排,學校和教師更注重能夠提升成績的所謂主科教學,而對于誠信教學并不是那么重視和關注,這種只注重考試成績的教學理念,給孩子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會認為誠信教育課程不重要,也不愿意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學習何為誠信,怎樣去做一名誠信的人。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心理和觀念的形成會受到很多社會上不良思想和觀念的影響,學校缺少誠信教育,就會讓這些不良思想進入校園,從而侵蝕孩子的思想,沾染不良習氣,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形成不守誠信的處事觀念,對待他人也缺乏真誠的態度。學校和教師沒有為小學生抵御來自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
另一方面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有人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作為孩子的家長沒有做到以身作則,一些家長本身就缺乏誠信,為了利益而不顧個人信譽,沒有考慮到他人的立場,自私自利會讓自己的孩子也逐漸沾染上這些不良的習氣。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校有完善的誠信教育課程體系,那么在孩子離開校園回到家中,也會被家長的不良思想和做法所影響,會讓小學生產生很大的困惑,對于今后的誠信課程學習會產生自信心上的動搖。有些家長的做法由于個人長久養成的習慣,而在不經意間被自己的孩子看到或者聽到,進而會學習家長的做法和態度,這是造成小學生缺少誠信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培養小學生誠信品質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家庭誠信水平,家長要以身作則
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對于誠信教育來說,其包含的內容和含義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為人處世中都可以體現出來,孩子會根據家長的行為習慣而進行理解和學習。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要從自身做起,遵守誠實守信的準則,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要為孩子的誠信教育樹立良好的誠信意識,如果發現家庭中有其他成員違背了誠信原則,作為孩子的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對于誠信缺失的觀念和想法,要向孩子解釋做人應該保持誠信,不要向反面教材學習,可以將其作為反面教材來提醒孩子要謹守誠信,做一個富有誠信的人。
(二)學生班主任要提高誠信教學的水平
學校和教師的教育也是小學生培養誠信觀念中的關鍵環節,作為學生的班主任,在工作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同時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更為注重提高學生對于誠信的理解程度,要教給孩子們人無信則不立的人生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個別學生受到了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小學生認識到哪些做法和思想存在哪些錯誤,幫助孩子們抵御來自外界的不良思想的影響,作為班主任要做好誠信教學方面的工作。
(三)加強家庭學校聯動機制
家庭與學校教育既是兩個不同的部分,同時二者之間也是息息相關。僅在誠信教育方面,有時候,家長對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并不了解,同時,學校方面也對學生在家的情況知之甚少,雙方缺乏溝通,這就不利于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也不利于對學生的問題分析與思想教育。所以,要更好的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就必須加強學校與家庭雙方的溝通,建立家庭-學校聯動機制,實時關注學生發展狀況,及時發現學生問題,有效的與其進行溝通和教育。
結語
在這個誠信缺失的當代社會,小學生誠信教育問題迫在眉睫。對小學生這一社會群體的誠信教育,不僅與學生個人的狀況、未來人生發展息息相關,更是關乎我國未來的社會發展狀況。所以,各方面都要加強對小學生教育問題的重視程度,尤其是家庭與學校方面,要樹立榜樣,及時溝通,推進小學生誠信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秦選強.誠信教育:我們還缺失什么——現行小學誠信教育的理性思考[J].江西教育,2004(z3):26-27.
[2]朱仲敏.當前中小學誠信教育的理性思考及行動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2(1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