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付永平 李玉
【摘要】本文從實際出發,首先對農業院校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再結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對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的改革進行探索。
【關鍵詞】農業院校 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 改革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242-02
一、農業院校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組織不當
現在的農業院校在計算機教材的選擇都使用了統一的計算機課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業院校的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單一性,其忽視了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
(二)教學形式的單一化
現代農業院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過程中,大多都是結合多媒體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將教材內容整體“搬”到計算機中進行教學,并且結合圖片、視頻、聲音、文字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轉換了枯燥的傳統教學。但是,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及,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點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比如說,在一些計算機教學中,不少教師非常依賴多媒體的教學課件,并且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對課件進行有效的設計,尊崇著“拿來主義”,大量索取網絡上的資源。同時,課堂上也缺少了有效的互動,教師大多在控制終端前“照本宣科”,課堂沒有一個良好的氛圍,這也讓學生很容易造成一種視覺上的疲勞,并影響實際的計算機教學。
(三)在實驗環節沒有明確的任務和嚴格的考核
計算機基礎課程,其重點不僅是需要良好的理論作為支撐,更需要去結合實踐的環節。但是在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學生沒有重視實踐課程,在實踐的課堂上可以看到不少學生利用電腦看電影、打游戲,并且也伴隨著早退、曠課的現象。同時,身為計算機教學的教師也沒有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并且主動去制止與干涉的效果也不夠明顯。
二、農業院校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思考
(一)重視教學環境的建設
農業院校計算機基礎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當將重點放到網絡化教學平臺的發展中,并以此來提高教學環境。首先將傳統的計算機答疑、作業、評價放到學校的網絡平臺,提高計算機基礎類課程的教學效率。其次,將教學內容以及農業院校的實際需求,將兩方面的知識有機的融合,并制作相關的教學課件,將課件放置到學校自身的網絡平臺進行共享,這樣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計算機課程的過程中,不受地理位置、時間的限制,并且結合專業知識,也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對信息化農業知識方面的認識。
(二)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的思考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樣才能夠對教學有著促進性的作用。比如說,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計算機技術的掌握程度,給學生分為“A、B、C”三個小組,并結合學生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其依次分組。例如,將有成熟計算機知識的學生分到A組,其教學內容圍繞一些有深度計算機知識進行選擇性的教學;將掌握一定基礎性知識的學生分到B組,其教學內容主要是對學生基礎性知識的查缺補漏式教育;缺乏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生分為C組,這一組學生教師可以按照大綱的順序,循序漸進的對其進行教學。這樣能夠讓全體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視計算機基礎類課程的實踐教學
上文已經闡述過計算機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為此在重視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首先,讓學生重視計算機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鞏固其所學習過的知識,并且在實踐過程中與自己的思維進行互相認證,這樣才能夠讓其自身真正的了解計算機技術。其次,學校方面應當轉換實踐教學的單一路徑。學??梢越Y合一些計算機實踐活動,或是鼓勵學校社團以及學生群體自發的組織計算機實踐大賽,通過這種競賽類活動,提高學生對于計算機實踐的重視。最后,學校在計算機實踐中,還需要結合一些專業類的計算機實踐項目,讓學生對信息化農業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結語
總的來說,農業院校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改革應當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作為基礎,以“以生為本”作為改革探索的有效路徑,提高學生對于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的重視,增強信息化農業意識,這樣才能夠達成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效,為農業領域、為國家培養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瑞,舒虹.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的幾點思考[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9月,第72頁
[2]何玉香,郭世懿,王秀芬,許曉華.農林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探索[C].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5月,第58頁
作者簡介:
付永平(1981.4-),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菌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