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感恩是一種美德,在中學生群體中開展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為此,以新課改為背景,許多人都積極提倡將感恩教育滲透到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文章簡述了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然后就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為中學感恩教育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 滲透 感恩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072-02
感恩教育指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對受教者進行知恩、感恩、報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屬于德育的一部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少年,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在感恩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努力的新方向。
1.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感恩也是做人的基本修養。只有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感受到別人的善意,才能真正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恩,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就別人的幫助表示或給予感謝”。顧名思義,感恩教育就是借助教育的手段,培養個體的懂恩、感恩心理的教育形式。有人認為感恩就是回報父母,其實,感恩的對象可以非常豐富,它可以是父母,師長,朋友,也可以是給予你微笑和鼓勵的陌生人,也可以是讓你見識到造物神奇的太陽、山川和河流。感恩也不僅僅是一種心態,它也是一種健全的人格,是一種責任。
高中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高中生也是各種社會資源的享受者,家長、教師和全社會都就高中生學習和成長給予了高度關注。按理說,在各方共同關注下成長起來的高中生應該有感恩之心,但是受社會多元文化和不良思想影響,許多中學生都養成了唯我獨尊、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心態。在生活中,一些高中生一味追求名牌,卻很少關注父母感受。在學校,一些學生也表現的自私任性,經常頂撞老師,關于高中生不知感恩、踐踏社會道德底線的新聞也時常見諸報端。這些,都揭示了高中生感恩教育的緊迫性。思想政治課是高中必修課,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許多可以開展感恩教育的素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具有極大的可行性。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針對社會經驗不足、感恩意識淡薄的高中生開展感恩教育,是可行而必要的。
2.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途徑
2.1立足教材,開展感恩教育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也是教學的重要工具。近年來,我國高中政治教材的開放性不斷增強,教材觀點的權威性、內容的全面性也不斷凸顯。高中政治教學中離不開教材,而高中政治教材中也融入了許多可以開展感恩教育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立足教材,發掘教材中可用的感恩素材包括各種顯性和隱性素材,開展感恩教育,使課堂成為感恩教育的主要陣地。如在高中政治蘇教版必修1.3.1《多彩的消費》章節教學中,教師在講述消費類型、消費結構、影響消費的因素、消費對生產的影響等知識時,可以結合報紙上報道的新聞《高中生消費調查報告:一成娃出行必打車》,讓大家談一下當前自己的消費現狀,如大家日常手機消費多少,會不會追名牌,每個月消費多少,大家每個月希望得到多少零花錢等等。通常來說,高中生月平均消費在800元左右。然后,教師結合一些“國外孩子靠打工掙零花錢”、“過分節儉的父母因長期吃剩飯而得了胃病”的圖文資料,講述父母為家庭所做的付出,父母之愛的無私和偉大,讓大家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父母無私奉獻、辛勤勞作的基礎上的,教導大家厲行節儉,理性消費,適度消費,感恩父母。然后,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讓大家思考這些問題,作為子女,自己應該為父母做些什么?然后,由教師作答,作為一名學生,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即便目前自己在經濟上無法做到自立自強,但是時刻要感念父母的不容易,懂得感恩。在學校認真學習,尊敬師長,團結同學,不斷進步。回到家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減輕父母的負擔。這樣的感恩教育,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更容易深入學生心中,給學生帶來啟發。
2.2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感恩教育手法
許多教師早已認識到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一些人也在感恩教育上也做出了積極的嘗試,但是教育效果卻不理想,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在感恩教育中,采用的多是灌輸式教學方法,很少會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去開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內容和形式單一,所以學生對感恩教育不感興趣。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量,他們在思想上也逐漸成熟和獨立。許多高中生都有讀書看報上網的習慣,他們都很關心時政和熱點。根據高中生的知識背景、興趣愛好,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法,將更多可用的素材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同時創新感恩教育手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述課本內容“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某教師就運用了一則網絡新聞“湖北5名貧困大學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資格”,講述貧困生經濟上的貧困,與他們用感恩的心面對社會、回報他人其實是不矛盾的,錯就錯在他們心態不陽光,心理上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一些人甚至認為自己成績好,接受別人的捐贈是應該的,這就是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現,這種行為也是不可取的。然后,結合獲得“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榮譽稱號的90后女孩孟佩杰任勞任怨照顧養母的故事,該教師又講述了孝和感恩的重要性:孝是善德之源,也是一切幸福的開始。盡管命運無情,但是孟佩杰沒有失去生活的勇氣,她始終微笑面對著一切挑戰,她對沒有血緣關系的養母的照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也展示了當代年輕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風貌。我們都應該向孟佩杰學習,用感恩的心去回報他人,這樣的人也必將贏得大家的尊重。通過對比教學,借助先進典范和感人的話語,課堂氣氛很快被激活。聽了老師的話,同學們都很受感動,大家紛紛表示,要向孟佩杰學習,做一個積極向上、知恩報恩的人,用良好的姿態展示時代新青年的風范。
2.3增強教學的開放性
所有的教育都要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中開展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如今,信息傳播的迅速性,新媒體的無界性,使得大眾傳媒所營造的社會輿論環境給教育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傳統的封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環境也受到了沖擊。為此,新課標積極提倡增強教育的開放性,面向社會,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知灼見。具體到感恩教育中,我們要以思想政治觀點為統領,緊貼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實施開放教學策略,一方面從生活問題入手,將許多生活素材引進課堂,一方面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上社會,開展各種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升華思想。如在星期天,教師可以將學生組織起來,開展“校園衛生小衛士”活動,帶領大家清理校園內的垃圾、小廣告,給樹木澆水,整理宣傳欄等,讓大家親眼見識到勞動的成果,養成愛護公共環境、感恩學校的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大家走入社區養老院開展“感恩伴我行”活動,給老人們讀報紙,陪老人們下棋,養花等等,給孤寡老人們送去溫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親子活動或者感恩實踐活動,讓學生給父母做家務、做飯,填寫感恩實踐報告,加深他們與父母的感情,促使他們養成感恩父母、體恤父母的心態。這些課外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單純的理論教育更能感化人,影響人。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途徑非常多。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選用合適的途徑、最佳途徑來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剛. 基于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探索[J]. 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2):66-67+110
[2]王桂芳. 塑造感恩心靈,鑄就健全人格——感恩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滲透[J]. 學周刊,2017(24):109-110.
[3]陳先娥. 淺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感恩教育[J]. 教育教學論壇,2012(17):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