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理群
摘要:現代水利工程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改變從前的掠奪式、破壞性開發方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生態工程已成為現代水利工程的基本工作要求,在未來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將不可估量。綠色、節能、生態、環保是我國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必須加強水利工程的生態化建設,既滿足防洪減災,又把防洪與城市的生態建設規劃在一起,以更好地發揮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堤防建設;生態環境;影響
1 生態堤防概述
1.1 生態堤防的概念界定
所謂的生態堤防,是指在堤防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在保持河流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結合河流自身的生態現狀,注重河流自身的生態系統需求,因地制宜地設計和建設具有自然河岸水土循環的人工堤防。
1.2 生態堤防的現狀
河流提防的功能,在傳統的提防工程建設和設計中,局限于利用河道水資源、防洪度汛等方面。人們對于生態提防,并不了解,因此導致在進行地方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雖然獲得了經濟效益,但卻是以生態問題的嚴峻、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的。近年來,各種新的理念逐漸被提出,如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等,生態、環保和綠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因此,在河道治理工作中,即河流提防的建設和設計中,治理也逐漸向著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生態提防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集環境保護、生態效益、河流利用為一體的工作模式。
1.3 生態堤防建設的必要性
河流原本的生態平衡,隨著岸坡和提防的建設而遭到破壞。河流兩旁的動植物,也因提防、岸坡的建設失去了生存的環境。以往的提防設計,出于各種經濟需求的考慮,如航運、防洪、供水等要求,在布置堤線時,設計人員通常會讓堤線緊貼岸坡坡頂,使岸坡和提防形成的斜面或直立面十分規整。導致大量的植被和灘涂被占用,破壞了原本的植被,破壞河流的生物鏈,棲息在這里的生物失去天然的場所。提防的建設改變了河道的自然面貌,河道的生態環境也因此被破壞。在進行提防設計時,經常對河流截彎取直修筑丁壩,以加快洪水排泄的速度,降低提防工程建設的成本。由此而導致的后果是,工程建設的成本降低,但卻影響了河流內的生物以及河道內水流的狀況,河流生態環境被破壞。
2 水利工程生態堤防的建設
2.1 防洪工程規劃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利益,即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人類需求和自然環境的效益。在建設生態水利工程的過程中,須權衡各方面的利益,評估工程項目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傳統的治河工程忽視了周圍生態環境和河流之間的關系,局限于治理河流本身,沒能利用河流的自我組織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來完成河流的自我修復。規劃防洪工程時,應充分考慮周圍生態環境和河流的結合,加以規劃和分析。除了常規的評估和監測,還須調查和研究相關范圍內的生態系統,以了解它們的關系,針對其特點,制訂科學而合理的建設、改造規劃。
2.2 堤型多樣化
生物物種多樣化和河流形態多樣化的前提條件,是堤型和堤線的完美結合。生物物種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河流形態的影響和抉擇。在布置堤線時,應盡量保留原有的江流湖泊的自然形態,不破壞其原有的特點,保留曲折分散的狀態,以免破壞生物物種以及整個生態系統。宜寬則寬是處理提防間距問題時,應遵循的原則,應正確處理好土地開發利用和防洪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并充分考慮到河流的自我修復,生物物種的生存和繁衍,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選擇堤型時,需要結合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要求,確保工程安全穩定,適應當地發展條件,運用當地材料,為植被生長提供有利條件,使河流保持連通。
2.3 河岸防護
水陸交界地帶的河岸防護結構,是河流治理工程對生態系統的主要沖擊因素。水陸交界地帶是非常重要的區域,是水生物和陸地生物之間的遷移地帶,同時也是動物覓食、避難、繁衍,水生物繁殖的重要地帶。因此,應結合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協調的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以保證工程安全為前提,保護河岸防護形式的多樣性、保護生態景觀。盡量避免將硬質不透水材料應用到河岸防護結構中,使用自然材質的柔性結構和滲透性強的多孔混凝土結構,促進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2.4 周圍景觀建設
江河湖泊的自然價值,在進行水域治理時,應予以保留,避免加入過多的人工建設。加強周圍景觀的建設,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
2.5 工程的施工與管理
在安排施工工期時,應盡量避開生物的發育期,加強對生物的保護和修復。對于一些瀕臨滅絕的物種和特殊物種,在生態水利工程的施工過程中,要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改善環境,改善植被的生長條件,合理排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對環境的沖擊和影響,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效果。加強工程的前期養護和后期管理工作。做好工程相關數據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不斷積累經驗,為后續工程提供借鑒和參考。
2.6 相互融合、互相促進
水利工程和其他環境建設項目相結合,充分發揮兩個優勢,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使資源可以有效優化配置。生態水利工程實現科學有效的建設,我們必須結合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水利工程建設,根據目前我國水利工程的發展狀況,保證利益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技術和質量。
3 結論
綜上所述,建設生態水利工程作為水利建設的基礎工程,對整個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作為一項重要的施工技術,必須結合實際的生態規劃和建設,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這就要求水利工程人員不僅要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專業的建設水平,也了解了水利工程建設的動態發展,加強生態水利建設的時代發展。
參考文獻
[1]鐘水榮.試析水利工程建設中生態堤防設計[J].科技展望,2015,14:107.
[2]張龍.生態水利在現代河道治理中的應用[D].合肥工業大學,2007.
[3]王曉龍.水利工程生態堤防的建設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0:200.
[4]陳長洪.堤防建設中的生態水利工程理念[J].智能城市,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