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林
摘 要:化學是整個高中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高一化學又是銜接初中和高中化學的紐帶,也是學好高中化學的關鍵。但大部分學生反映“高一化學難學,聽不懂,不想學”。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夯實學生學習化學的基礎,著力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積極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一化學;有效策略
我縣是國列、省列的貧困縣,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2%。父母大多長期外出打工,影響著子女的成長。高一學生反映化學難學、高一教師反映學生聽不懂化學。優質生源外流,縣內高中基礎差的學生多,且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筆者進行解決教學難問題的策略研究,目的是使學生的化學知識、方法及能力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策略包括:學生方面,調整心態,堅持自信;正確歸因,養成好習慣。教師方面,提高教師自身素養,打造獨特教學風格;關愛學生,認可學生;研究有效策略,著力提高效果。下面主要談解決教學難問題的有效策略,供參考商榷。
一、精彩引入新課,激發求知欲望
精彩引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習動機。如學習“原電池”時,可設計實驗:一個蘋果,接有小燈泡的導線兩端分別連一塊銅片和鐵片,開始時,我說:“我要變魔術了?!睂W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將鐵片和銅片分別插入蘋果中,學生說:“燈泡亮了,好神奇?!笨吹酵瑢W們很驚奇,明確說這是本節課要研究的“原電池”,如何理解請看書。同學們認真地看課本,說想法,雖然不是很正確,但說明將實驗現象與要學的內容聯系起來,學生聽課很認真,做練習正確率高。實驗課是學生最興奮的時候,尤其是基礎差的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教學中多利用趣味實驗,激發學習熱情,同時利用實驗突破學習難點。教師的精心設計使學生感到有趣,享受到了化難為易的愉悅。
二、合理分層教學,滿足缺失需要
促進基礎較差學生的轉化,可根據學生的實情擬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努力達到要求。如學習醛時,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不要求一次性掌握過多的知識,新課學習時只要求記憶銀鏡反應、氫氧化銅與醛反應的現象,并且意識到具有醛基的物質都能發生類似的反應,產生類似的現象,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可以不要求掌握,以免望而生畏。因材施教,提問時,最基礎的知識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答對了表揚,答錯了給予指導和鼓勵,讓他們從開課就參與到學習中來。布置作業時選一些基礎題、常規題、能力提升題,鼓勵其積極思考能力提升題?;A差的學生需要補差,進行課后輔導,滿足缺失需要,盡快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
三、建立幫扶團隊,落實全面提高
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拉一把、扶一扶是每個教師考慮的問題,教師抓每個學生是力不從心的。我的做法是學生互助:設一名課代表,六個組長,學生分成六個小組,課代表負責管理組長,組長抓組員,如對作業有困難的學生可安排同學及時給予其幫助;再如記憶,化學識記的內容多,要花時間費精力,每個同學的記憶效果,組長來檢查落實,效果不好的督促再記憶。實踐證明,這種團隊幫扶是基礎差的學生轉化、縮小學生間差距、大面積提高質量的一種實實在在的有效措施。
四、進行學法指導,做好教學銜接
要重視良好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與指導,如先預習后聽課,善于記筆記,課后鞏固跟進,專題歸納等。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要宏觀調控,力求減少或消除矛盾,解決知識、能力、情感等問題上的障礙。做好初高中銜接,根據多數學生的需要,采取上下對接的方法,尋找方法、能力的對接點,搜集情境素材,強化雙基銜接。如“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學習,學生感到困難,難理解為什么“國際上規定,1 mol粒子所含的粒子數與0.012 kg12 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相同,約為6.02×1023,把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中要以“0.012kg12C”為標準,讓學生回憶初中化學“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背景知識的銜接對解決困難有很大的作用。
五、恰當提示,突破難點,反復反思,深化理解
當關鍵點不易被學生找到,難點不易被突破時,考慮恰當的提示,縮小解決難點的范圍。反復反思,深化理解,反思跟解決問題的程序相反,兩者的結合就構成了“特殊—一般—特殊”的矛盾運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種運動中會得到發展。學生對做過的錯題印象是深刻的,教學中可有目的地設計一些錯題,如“用什么方法檢驗某物質是稀硫酸”,可設計的錯題有:(1)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發現變紅就證明是稀硫酸;(2)加入鋅粒中,發現有氣泡產生就是稀硫酸等。學生發現錯誤、指明原因,便以愉悅的心境參與到學習中,當然這里關鍵是讓學生意識到要“吃一塹,長一智”,讓錯誤的價值最大化。
總之,幫助高一化學基礎差的學生學會學習是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轉化“基礎差的學生”是教師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愿更多的仁人志士參與,使每個高一的學生能盡快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范偉.賞識是培養學困生的重要途徑[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3).
[2]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斯琴高娃,烏云.新課程高中文科化學教學改革初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5).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7年度《民族貧困地區高一化學教學難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65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