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飛燕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傳統的以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的應試教學模式逐漸被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更加高效開放的新型教學方法取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以學生的興趣及能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內容,注重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設計教學,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在多樣化布置練習作業中提升學生知識總結和反思的能力以及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45分鐘的課堂內達到學習效益最優化,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七年級;有效策略
科技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教育,數學學科作為學校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占據著重要地位。七年級學生由于剛剛升入初中,學習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小學階段,不能適應初中數學學習內容及方法的變化,很容易產生巨大落差。因此,在七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創新各種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在各類練習中提升學生知識總結及反思能力。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經驗,希望對各位一線同仁有所幫助。
一、聯系舊知銜接新課,注重學生的知識系統性聯接
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初中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抽象邏輯思維得到發展。而對于剛升入七年級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做好知識銜接工作,有意識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探尋其“最近發展區”,結合小學與初中內容探究教法,努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發展。
以《有理數》教學為例,由于小學階段主要圍繞自然數和分數進行教學,因此,初中第一章節最先引入的便是負數。負數對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有理數時,可以通過復習小學學過的自然數和正分數引入負數,再聯系生活的實際講解負數的來源,如讓學生說一說教室黑板的長度,同桌的身高,班里的總人數,西瓜平均分為四份怎么表示……引出負數知識:那么,冬天東北的氣溫零下20°怎么表示?長江水位下降5米應該怎么說?這樣,通過學過的知識給學生建立自信,引出新知識時學生的學習熱情便高漲起來。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古今很多大教育家非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改也一再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誘導激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到新的學習環境,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教師要抓住這一心理特點,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由于初中數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變化和知識加深,單憑課堂45分鐘很難將抽象知識一時接受吸收,教師要激勵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外力督促逐步內化成行為習慣。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善于思考提問的習慣,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思維方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最后,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的知識情況和自主學習能力,切忌盲目開展合作探究。
例如,在學習《直線、射線、線段》一課時,我通過多媒體呈現一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自己熟悉的圖形,引出本課內容。在課上開展探究活動時,我先提出問題:如果想在墻上固定一根木條,需要幾個釘子?經過一點O畫直線,可以畫幾條?經過兩個點A、B呢?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經過兩個點可以畫一條直線并且只能畫一條直線。然后在一步步探究中得出直線、射線和線段的表示方法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樣,在合作探究活動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究歸納,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通過習題練習布置,提升學生知識總結反思能力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在七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養成學習上的反思能力,在習題練習布置中培養學生知識總結與反思能力。
比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結束后,我通過分層次布置練習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總結出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設未知數:直接設元、間接設元法,設輔助未知數;尋找等量關系:數量關系法、利用公式法、圖表法及抓關鍵詞法等知識點的總結。除此之外,作為代數內容的重難點,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我尋找一些學生經常會出錯的陷阱題考查學生,練習結束后讓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及針對此類問題時應對的方法,為學生后期學習應用題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在新課改的引導下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就要在結合學生實際知識掌握情況的前提下,通過分析教材,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探索符合七年級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設計難度分層符合不同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練習作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共同交流發展,使有效教學發揮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章云.試論初中數學有效性教學的藝術[J].學周刊,2016(15):199-200.
[2]孫鳳英.淺析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有效性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