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西
摘 要:“美育即審美教育,它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培養人才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對于引導學生感受、認識乃至創造美,養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美育;實施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必要性
首先,語文學科涉及范圍廣,直接導致了語文審美教育的豐富性。語文課中的內容無所不包,特別是其中的文學課文,有歌頌祖國美麗山川的詩文;有贊美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謳歌祖國光輝歷史的篇章,它們從不同角度體現了語言、藝術、生活的美。
其次,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和基礎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和文學性,它充滿了美學感染力。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優美的語言文字之一,它記載著我們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描繪了祖國“如此多嬌”的大好河山,珍藏了祖國寶貴的文化典籍。
二、語文教學中的美學內容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美是豐富的,概括起來,主要有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藝術美等方面。
崇尚自然美,寄情山水安放心情。語文教學中描繪大自然美景和祖國壯麗河山的詩文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不僅再現了客觀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達了作家獨特的審美觀點。
追求生活美,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高爾基的名作《海燕》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昂揚奮發、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對惡勢力無比蔑視的革命者形象。文中海燕那種敢于擊風搏浪的勇氣,既是一曲響徹云霄的生活之歌與斗爭之歌,又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深受鼓舞,激勵他們去尋找美好的生活。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表現生活美的作品還有很多,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就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認識社會美,社會現象是紛繁復雜的。在文學作品中表現人的崇高與偉大,最易激發讀者的美感。如《藥》《春蠶》等都是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作家個人的審美理想和價值觀;還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展現了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哲理。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它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如果想獲得成功就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探求藝術美,藝術是以其美打動對象。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既有優美動人、和諧完整的形式,又有豐富深刻的生活內涵。孫犁的《荷花淀》將那幾個年輕的婦女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細致入微。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像一首散文詩,既寫出了戰爭的殘酷與緊張,又表現出了人民群眾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探求這種藝術的美。
三、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實施
語文教學作為傳播美的殿堂,則義不容辭地要擔當起這種美育的任務。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種手段,使之和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能力訓練融為一體,相互配合,相互補充。
1.通過朗讀,緊扣詞語,采用恰當的方法,應用有聲語言引導學生深刻體驗作者在作品中所傳達的“美涵”,啟發學生正確的認識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教師可以通過朗讀教學,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的效果大大提高,使學生獲得藝術享受。文學史上之所以有如此之多傳誦不衰的文學作品,就是因為作者在作品中凝聚了自身的理想、情感、心血,甚至是生命。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這樣一段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其喜洋洋者矣。”這段美麗的文字,具有繪畫美、音樂美等多種美的特點。教師應該設法把學生引入藝術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中去,將文中的“真景”與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融合起來,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凈化。
2.圍繞意境,調動聯想與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對美的興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意境是作者在文學作品中著力創設的和諧統一的情境。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目都描繪了優美的境界。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篇散文,創造了一種驚人的、無法言傳的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月下荷塘”中“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卓越的風姿”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引導學生想象那白花是如何嫵媚地點綴在“田田的葉子中間”——有的“裊娜地開著”,有的“羞澀地打著朵兒”,這綴在綠葉中的白花宛如綴在“碧天里的星星”,美麗而有情趣;而月光籠罩下的白花,又像閃著晶瑩珠光的“明珠”——多么美麗動人!微風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教師引導學生在欣賞這段文字時可以啟發學生想象“舞女的裙”的輕柔;“碧天里的星星”的明麗;“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虛無與蕩人心腸等。
3.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情操
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品的影子,它引導著作者的情感流向,作者在作品中給我們傳達出的藝術形象大都融入了自己的審美觀,使這個人物形象散發出動人的魅力。
著名作家孫犁在《談美》(原載《中國青年報》)中指出:“藝術的美,是生活的再現。因此,生活是美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生活就沒有美,但生活的美,并不等于藝術的美。藝術的美是經過創造的。所以說,既是藝術家,就應該是創造美的人。”孫犁先生的這段話給我們解釋了生活美和藝術美的關系:生活美是藝術美的基礎,藝術美是在生活美的基礎上經過作者的加工和創造,而這種“創造”,最主要地體現在人物塑造上。
沒有美,生活就不會豐富多彩;而沒有美育,語文教育則就是片面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適應了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真正可以使語文成為師生樂教喜學的基礎工具課程。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真正體味美育的情感超越,愿美育在語文教學中開出鮮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金登生.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育元素的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1(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