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儒 馬鈺聰 董靈慧 曹凱銘
摘要:新文學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代表著新時代的新需求。傳統文化承載著民族精神與民族智慧。但事物都要兩面性,有好亦有壞,就看我們如何抉擇。對待傳統文化亦是如此。本文先講述新文學的概念及其發展歷程,然后分析承續傳統文化的意義傳統文學的弊端,探究新文學對傳統文化該如何批判與承續。
關鍵詞:新文學;傳統文化;批判;承續
關于新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些學者認為新文學與傳統文化是相對的,傳統文化就是舊文學,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傳統文化是指新文化運動之前并流傳至今的文化。“舊”這個字帶有貶義,不能以舊文學來概括傳統文化的意義。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文字的精髓,無論新文學如何變化,其精髓不能改變。
一、新文學的概述及其發展歷程
新文學是指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產生的,與傳統文學無論是在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情感和表達思想上都有很大不同的文學。在內容上傳統文學大多是山水蟲鳥及人物傳記,新文學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彩,更具人文情懷;在表達方式上,傳統文學慣用文言文,新文學提倡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對文鄒鄒的之乎者也;在寫作情感上,傳統文學傾向于溫文爾雅,將情感內斂,新文學提倡釋放人心最深處的真實情感,激情澎拜;在表達思想上,傳統文學宣揚孔儒經典,新文學提倡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腐朽主義。
一大批雄心壯志的作家正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奮然崛起提供了發展的契機。在這一時期涌現了許多杰出的作家,例如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新文化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息息相關,使文學與民族命運共相連。其發展過程可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917年1月之前是文學革命的蓄力階段。1917年1月胡適發表了一篇名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文章一發布,引起一陣轟動,文學革命正式開始。到1921年的春天,文學革命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國外文學家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使文化領域走向一個百舸爭流的新局面。新文學涉及范圍廣,包括小說、戲劇、音樂、詩歌、散文等,并在這些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二、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承續
第一,新文學的作者大多是在學習傳統文學的基礎上才成長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做新文學的作者接受的教育啟蒙就是傳統文學,他們自身就與傳統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歷史悠久,見證了民族生死存亡與繁華落敗的整個過程,是民族發展歷程的積淀。同樣,新文學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學熏陶。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以胡適、李大釗為代表的新文學倡導主將在發表文學革命宣言時,還是大量引用了傳統文學來借以闡明。
第二,傳統文化是新文學創作的源泉。許多新文學在說明一個復雜的事物時都會借助傳統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典故來闡明,使閱讀者便于理解體會。例如中國聞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至今還被奉為不可超越的經典著作,為新文學的創作提供了無限思路。
第三,新文化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在新文學中同樣存在著傳統文化的身影,例如戲曲、小說等,這些已深深扎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磨滅。只是新文學的創作方法更加藝術性,在傳統文的基礎上豐富了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二者的本質還是相同的。都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三、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批判
新文學的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五四運動期間的知識分子群體熱血方剛且帶過于偏執,這些特征使得新文學與創文化的矛盾加劇。新文學主張科學、民主、人權,而當時的傳統思想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加之當時的新文學與舊時的政治相牽扯,在關于存亡之秋這樣的局面之下,無論是對傳統封建文化還是封建政權,新文學領導者認為只有以最激烈的形式才能解救人們,釋放最根本的人性。由于新文化是才興起的文化,還處于發展的雛形,與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相比,所占比例較小,因而對于傳統文化的批判并未有實質性的改變。我國傳統文化在教育方面崇尚權威,認為書本知識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從學校到家庭,只要求子女死記硬背地讀書,不聽取子女的意見,使子女在求知的過程中缺乏積極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只能單方面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人作為最主要的主體,傳統文化的這一弊端嚴重的否決了主體對客觀的能動性。新文學正是在這一情況下應運而生,它沖破世俗的牢籠,強力抨擊陳舊腐朽的傳統文化,建立更加貼近民生的通俗文學,釋放人心最深處的吶喊。
四、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時間的積淀下各種思想的碰撞,不斷匯集而成的。其中較為代表的有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這也是目前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論。現代文學的創作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其中的核心觀念是不能改變的。兩者從一開始的對立局面走向了和解,在作者眼中,時間是一種潤滑劑,可促使所有事物發生改變。新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也是如此,新文學是對傳統文化在一定的調整上做出的延續。不應將兩者分割或對立起來。
五、結語
傳統文化與新文學在最開始并不是一脈相承的,它主要文化思想來自于西方,從而在認知上存在一定的錯誤,誤以為西方的就是先進的,傳統的就是老舊的。他們忘了事物都有兩面性,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都是如此。西方的先進文化可以借鑒,我國的傳統文化更不能摒棄。當代新文學與傳統文化不斷的碰撞,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且在批判中重生,與新時期產生的其他文學不斷碰撞與融合,逐漸形成了較為大眾所接受的文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的文化的內容,也算是對傳統文化的延續。
參考文獻:
[1]宋劍.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承續[J].中國社會科學,2014(11):165-183+208.
[2]陸耀東,劉納,藍棣之,錢理群,溫儒敏,鄭敏,龍泉明.傳統與現代:中國新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筆談)[J].文藝研究,1999(01):95-111+11.
[3]王藝昊.傳統文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革新[J].法制與社會,2017(19):280-281.
[4]王堯.在傳承與創新中建立文學的“文化自信”——關于中國當代文學與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2017(11):140-150.
[5]王學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學刊,2014(04):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