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
摘 要:2001年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學大綱指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核心理念。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受益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素養;探究方法;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6
作者簡介:王 誠(1989—),女,湖南省永州市第十八中學教師,本科。
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準確地說就是讓學生從心里喜歡上你的語文課,讓學生靜下心來融入到學習中去,積極主動去學習、去提問、去思考。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黃金時期,而語文向來就有“百科之母”的美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認真對待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激勉小學生對語文的愛好與興趣,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
一、以趣促學,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 找準定位,感受閱讀的樂趣
(1)根據小學生的喜好推薦讀物。低年級的學生喜歡鮮明的形象、活潑的內容,可推薦他們看童話、寓言、卡通、動漫等活潑有趣的讀物;中年級的學生喜歡情節曲折、生動的故事,可推薦他們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引人入勝的讀物;高年級的學生喜歡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內容,可推薦他們讀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讀物。在學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上課時請學生誦讀、展示,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教學大綱提供實用讀本。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不但能更好地讀懂課文,而且有利于積累語言。如學習《靜夜思》后引薦閱讀唐詩三百首,學習《亡羊補牢》后引薦閱讀寓言故事。
2. 根據課文特點,再現課文情境
(1)互動教學。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等描述情節很強的文章時,我就采取讓學生到講臺親身演示的方法,讓學生亢音高唱地讀,不留余力地演,使學生在講臺上積極快樂地學。
(2)體驗教學。教學要以教材為主題,但這不是唯一的,社會和家庭中的主題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例如,老師在教學生識字拼音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拆分漢字、記住生字字形,學生領略了記住生字的技巧,在向同學交換自己的學習方法時就會得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贊許,心里就會感到高興。
二、以讀為主,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 精選朗誦,提高語感能力
當前小學語文課本都是百里挑一精選出來的佳作,在日常教學中,除了要教課本上必須背誦的課文或精選語句,我還會要求學生對課文中不要求背誦的一些精彩語句多讀、多記。只有這樣才能夠豐富學生語句和詞匯的積累,提高對語句和詞匯的直觀感知能力。在教《太空生活趣事多》時,我借助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宇航員翱游大空的圖片和火箭飛行的軌跡,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請學生積極主動上臺,朗讀比較詩意的語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情感和中心思想,加深學生對課本里太空形象的印象和理解。
2. 海量閱讀,品悟暢寫筆記
教學大綱要求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在首位,拓展知識面,擴充學生的閱讀量,全面提高閱讀鑒賞能力。唐代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的益處在于幫助學生記憶,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當前小學生閱讀量嚴重不足,普遍偏低。為了引導學生閱讀,我每天都會嚴格要求學生大聲朗讀5分鐘左右,找到課文中心思想并做好學習記錄,摘抄優美詞句和生字,根據中心思想寫出自己對文章的見解、總結。每學完一篇課文后都會請一名學生上臺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學習記錄和學后心得。執教多年,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課外閱讀量都有大幅度提高。課堂閱讀和課外經典作品的拓展積累合二為一,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累和領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基礎和人文底蘊。
三、以寫促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如何讓學生們能夠將厚積的文學、知識內涵薄發而為優秀的習作呢?撰寫、交流讀書筆記是一個好途徑。結合小學生課外閱讀普遍較少的現狀,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學完一篇課文或者讀完一本課外書后都要求完成一篇讀書筆記,經過自己修改、老師互改后,在班上進行讀書筆記交流活動。
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竭盡所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和語文閱讀能力。目前,我所在班級的學生課外閱讀和文章積累等方面成效明顯,部分學生已能咬字發音準確,閱讀鏗鏘有力,作文邏輯性強,字跡剛勁有力。語文核心素養教育實踐行動為學生在積淀、修養、風格等方面插上了飛行的翅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曉春.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育案例(中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