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麗娟
摘 要:隨著當今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們在一節課中表現的好與壞成為評價一節好課的標準。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各種方法,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學習目的。
關鍵詞:問題情境;啟發;拓展外延
隨著當今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們在一節課中表現的好與壞成為評價一節好課的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下不僅要花更多的時間背教材,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背學生,以便于在課上更加有的放矢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讓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在有限的一節課時間內,在老師的主導下,學生們能有效地完成各種數學學習活動。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當知識與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這就需要教師要開動腦筋,想出更好的適應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們在課上真正地動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們在充分的數學活動中,通過觀察、推測和實踐中獲得一份喜悅和成功的享受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就拿《比較》這一節課為例,現將我在這方面的做法淺淺地談一談。
一、設計高效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們的個體活動
教師設計一個高效的問題情景,是一節成功課的開始。好的情景可以誘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比較》這一節知識內容時,我先給學生們設置了一個問題情景(兩條狗和兩只貓共重20千克,求一條狗和一只貓各重多少千克?)通過這個問題,激發學生們的探索興趣,讓學生們主動地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推測每只貓和每條狗的重量。個體活動在這節課剛開始,就積極地展現出來,課堂的氣氛明顯地活躍起來,學生們紛紛舉手踴躍地站起來,說出自己推測出來的答案。我通過對問題情景的巧妙設置,擺脫了傳統的“滿堂灌”陳舊的教學方法,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由被動者變成了主動者,進而達到了讓他們主動去探索新知識的目的。
二、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層層深入,促進師生之間互動活動
“啟發”式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們的實際情況,采取引趣啟發、演示啟發等多種形式啟發學生們,開發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形成探究的想法,從而解決問題。這種方法在運用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們的主體作用。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探索和實踐,自己總結出要掌握的新知識。例如:在講解《比較》章節時,我讓學生們自己想辦法,在只知道兩條狗和兩只貓共重20千克時,要想求出一只貓和一條狗的重量,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這種目的。這種情景的設定,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探索欲望,他們有的通過同桌同學,有的通過前后桌同學或者鄰近的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最后得出只有再加一組與貓和狗有關的信息,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我就根據學生們的建議,加了一組這樣的信息及三條狗和兩只貓共重28千克,然后我啟發學生們讓他們自己說出如何使用這兩組信息。學生們通過討論,總結出:只有把兩組信息結合起來,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接下來我讓學生們仔細觀察這兩組信息,引導他們找出這兩組信息中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并鼓勵他們自己總結出“比較””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學生們通過連一連、劃一劃、圈一圈等形式的實踐,最后他們總結出:相同部分相互“抵消”,不同的部分就是不同量的差。然后我進而啟發他們總結出:只有有兩組相關兩種不同量的信息,才能求出兩種不同的量。如果這樣長此以往,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舉一反三,拓展外延,促進學生們的群體活動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斷地鼓勵學生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它,就會漸漸提高學生們思維能力。在課堂上,老師要激勵學生們敢于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創新。我在課堂上,為了促進學生們探索的激情,我經常會讓學生們比一比,看誰能夠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更快的舉一反三,用所學知識,解決更難的問題。例如:在《比較》這一節課中,當學生們總結出:用“比較”方法,可以利用兩種不同量的兩組相關信息,求出兩種不同的量時,我馬上讓學生們分組討論,用“比較”的方法,還可以去解決身邊的哪些更為復雜的數學問題,并出一些相關的數學題。比一比,看誰快。學生們在聽完我的要求后,學生們都積極地投入了集體活動當中。很快就有的組完成了所給的數學任務,提出三組三種不同量的相關信息,就可以求出三種不同的量。同時展示出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相關的三組信息,并求出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各重多少克?這樣的一道數學題。學生們通過一起運用“比較”方法,輕松地解決了問題后,他們對用“比較”的方法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通過“舉一反三”的活動,讓學生們的思維更加開闊和靈活了。
課堂上學生數學活動的多樣性,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再感覺乏味無趣,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展開思維的翅膀,自由地飛翔在數學的藍天當中,他們更能輕松愉悅地掌握所學的數學新知識,而不再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正如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只有學習取得成績而受到鼓舞,才能會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們創設成功的機會,減輕學生們的心理壓力,引發他們的積極參與的意識,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總之,只有教師具有強烈的課堂創新意識,才能培養出獨立、自主、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才能真正把“一潭死水”的課變成“一潭活水”,才能讓學生們成為課堂上的真正的主人,真正地讓他們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們在課堂上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