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學敏 高鑫
摘 要:清朝集前代文學成就之大成,與唐詩宋詞的盛況相比,清代詩詞雖沒有唐宋出彩,但也并不是不可望其項背。詩人詞人數量眾多,人才輩出。不僅創作數量多,而且質量也十分可觀,越來越受到學界的肯定。清代詞壇同樣是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基礎上發展,同光時期詞壇的發展更是蔚為壯觀,出現了許多詞作與詞論大家。同光詞壇的詞學理論一直備受學界關注,因為所處時代的特殊性,這一時期的詞論既有對前代詞論的繼承也有自己的開創與新變。學界對于同光詞壇上“重拙大”這一詞學理論的研究有了長足發展,成績斐然。
關鍵詞:同光詞壇;“重拙大說”;研究綜述
作者簡介:秦學敏(1993.8-),女,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內蒙古大學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02
清朝集前代文學成就之大成,與唐詩宋詞的盛況相比,清代詩詞雖沒有唐宋出彩,但也并不是不可望其項背。詩人詞人數量眾多,人才輩出。不僅創作數量多,而且質量也十分可觀,越來越受到學界的肯定。清代詞壇同樣是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基礎上發展,同光時期,詞壇的發展更是蔚為壯觀,出現了許多詞作與詞論大家。同光詞壇的詞學理論一直備受學界關注,因為所處時代的特殊性,這一時期的詞論既有對前代詞論的繼承也有自己的開創與新變。以下內容是集中針對同光詞壇“重拙大”這一詞學理論的研究所做的綜述。
同光詞壇上盛行的“重拙大”說醞釀于周濟等人,端木埰初顯成說端倪,王鵬運集為一說,而況周頤始暢其旨。重、拙、大三者雖然側重點不同,各有內涵,但也彼此滲透互有關聯。以“清季四大家”為主體的臨桂詞派,被稱為是常州詞派的“界內新變”。由此可以看出,臨桂詞派在詞學理論方面也對常州詞派多有承襲。《近代詞史》中說臨桂派的基本詞學理念源自“二張”的常州詞論。王鵬運、況周頤等人倡導的作詞的“重”、“拙”、“大”是對常州詞派的繼承。《清代臨桂詞派研究》一書對臨桂詞派倡導“重拙大”、注重性情、講究聲律等詞學觀進行了具體論說,并認為臨桂詞人思想較為開放,標舉夢窗詞以轉移一代風會,同時又吸取其他諸家之長,從而別開生面,領袖詞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華文學發展史》中一節專門對常州詞派后勁與晚清四大詞人進行了論說。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在批評晚清四大詞人詞作內容絕少可取的同時,也認為詞人們在詞學的整理研究上作出了貢獻,對詞學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晚清四大詞人研究》在論及詞學理論時,分別對王鵬運的“重、拙、大”旨論、尊體論、聲律論;況周頤的“重、拙、大”論、“寄托論”;鄭文焯的“清空論”、“樂理論”以及朱祖謀的“體格、神致”并重論、“作家論”進行了分析,并對四家的詞學理論進行了比對。孫維城《清季四大詞人詞學取向與重拙大之關系》一文認為清季四大詞人的詞學偏向于南宋,尤其偏向王沂孫、吳文英,其著力點在于寄托家國興亡之感。與上述學者觀點不同的是胡云翼的《中國詞史略》,對晚清四大家以及譚獻等人提出了否定的看法,認為他們雖對詞學研究精深,然其陷溺也越深。他們對于詞的貢獻,只在于校刻詞集和批評古詞兩方面,全不能表現一點創造精神,全不能表現作者的個性和情感,只造成一些詞匠。
端木埰和王拯是臨桂派先驅,啟發了四大家對“重、拙、大”的進一步探索。因此,他們雖沒有成系統的詞論,但在學界也受到了關注。《清代詞學》肯定了端木埰在詞學上的重要地位,認為他是晚清詞壇十分有影響的詞學家,為清末四大家的師長輩,并對王鵬運、朱祖謀、況周頤有直接的教誨。作者說端木埰詞學宗尚常州派,于周濟之論尤有會心,上承周濟,重“比興寄托”下啟王鵬運等人,發“重、拙、大”之旨。概括了端木埰詞論的三個方面,其一是重“比興寄托”;其二為重聲律;其三是對張惠言詞論的深文周納、錘幽鑿險提出批評,強調從時代考察詞的意旨,從詞作考察詞人的本心,反對脫離詞作強作解釋。彭玉平《晚清“重拙大”詞學思想溯源——端木埰<宋詞賞心錄>探論》認為端木埰編選的《宋詞賞心錄》及與其相關評點,已經蘊含了“重拙大”的詞學理念。端木及其《宋詞賞心錄》不僅影響了王鵬運、況周頤有關“重拙大”的詞學理論,而且對此后的詞學選本如朱祖謀的《宋詞三百首》亦產生了影響,在晚清浙西與常州兩派的交融中具有獨特價值和意義,是晚清詞學的重要一環。《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對王拯給予很高評價,認為他上承朱依真、朱依程的詞學成果,下啟王鵬運、況周頤二人的智慧,是粵西詞派由初興到發展、繁榮的一大關鍵。認為王拯的《茂陵秋雨詞》直接承襲了常州派的比興傳統,所寫大都是憂時憤世、感懷身世之作。由序文中重申常州派比興寄托的觀點及把溫庭筠推到極高的位置的態度來看,可知王拯對唐五代詞的推尊之意,亦可知其論詞受常州派尤其是張惠言詞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清代詞學》一書中提到王拯論詞頗受常州詞派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晚唐溫庭筠的推崇,并認為重視詞的寄托之意和詞律之美是王拯論詞的突出特點。
從數量上來看,王鵬運與況周頤的詞論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清代詞學發展史論》一書在論及臨桂詞派時,也對“重、拙、大”這一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說 “重”在氣格的沉著,不在字句而在筆力的勁健;所謂“拙”是指筆法的真率自然;“大”是指感情的真摯自然。并說“重、拙、大”三者不能截然分開,“大”是從表現內容方面對“重”與“拙”的補充與深化,其核心內容是沉郁的情感出之真率自然(拙)。從創作上講,“重、拙、大”是針對當時詞壇提出的救弊之論,從理論上講,“重、拙、大”又是對常州派寄托說的發展和深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說王鵬云是常州派的后期領袖,文廷式、朱祖謀、況周頤等人均受過其教益。認為其在理論上提倡“重、拙、大”之說,力尊詞體,崇尚詞格,使常州派詞論發揚光大。《清代詞學發展史論》中說王鵬運論詞主要是從王拯那里接受了常州詞學的影響,從王拯那里接過常州詞學并發展性地提出了“重、拙、大”的理論,這一理論經況周頤《蕙風詞話》的宣揚和闡發,在清末詞壇影響極大。認為“重、拙、大”是王鵬運所標榜或追求的詞格,是王鵬運對辛棄疾、吳文英、周邦彥及《花間》、《陽春》諸家詞格體認的結果,即柔和辛棄疾之疏宕、吳文英之密麗、周邦彥之渾厚以及《花間》、《陽春》之秾摯,而從作品構成層面上分析詞格,標出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重、拙、大”。并認為王鵬運標舉“重、拙、大”從現實上講是其所處時代及性情、學問、襟抱的表征。《近代詞史》對王鵬運的詞學活動進行了闡釋,分析了其《半塘定稿》沉郁頓挫的風格并考證了其在詞學史上的地位。主要觀點與其他學者提到的基本相似。《詞林探賾》中說王鵬運力尊詞體,提倡“重、拙、大”以及“自然從追逐中來”等。書中肯定了王氏的地位,說他使常州詞派的詞學理論得以完善并發揚光大,直接影響了當代詞苑,致使湖湘一派秉承辛詞豪放風格統攝現代詞壇。《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在詞論方面著重對王鵬運進行了論說,認為其論詞崇尚體格,其所持的宗旨為“重、拙、大”,為“自然從追逐中來”。
《清代詞學發展史論》肯定了況周頤《蕙風詞話》的價值,認為是臨桂派詞學思想的理論結晶。書中說趙尊岳曾將《蕙風詞話》的內容概括為詞格、詞心、詞徑、詞筆、詞境五個方面,并進行了具體解釋。《詞話史》對況周頤的詞論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首先認為況氏承常州派“風雅比興”、“寄托”之說,以“重、拙、大”三字為論詞主旨,而歸之以“穆”之一境。其次說況氏論詞主旨導源于端木埰和王鵬運。最后是與其他詞家的對比,認為宋金元以小詞為名,以輕巧為本色,詞話中偶有以“拙”說詞,乃“工拙”之“拙”,與況氏之拙不同。《中國文學理論史》同樣認為況氏論詞的基本觀點是承常州派之緒加以推延。《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以況周頤《蕙風詞話》為出發點,論說了“重、拙、大”的內涵,并考量了“厚”與“沉著”的關系,認為況周頤所說的“厚”為內核,“沉著”為外在表現的說法有一定道理。《近代詞史》中論況周頤詞論也以《蕙風詞話》為本,觀點基本一致。《中國分體文學學史》認為況周頤的詞學理論以“詞心詞境”、“重拙大”說最為著名,但況周頤對“纖”的范疇的關注與分析也很有特色,認為況周頤對“纖”與雅正的結合,體現出了對詞體本色的高度重視。《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一書以況周頤“重、拙、大”理論為邏輯起點,全面分析了況氏的詞學觀與美學觀。《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對況周頤“重、拙、大”的詞學理論進行了詳細論說,認為況周頤對詞格、詞心、詞徑、詞筆、詞境的諸般見解是《蕙風詞話》的精義所在,然而“重、拙、大”的詞格也必然與詞心、詞境密不可分,以“重、拙、大”為作詞“三要”。萬云駿《<蕙風詞話>論詞的鑒賞和創作及其承前啟后的關系》論析了況周頤“重、拙、大”的理論內涵,認為此論對常州詞派有集大成的意義,從而把對常州詞派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層面。劉紅麟《況周頤“重拙大”論》一文將況周頤看作是晚清詞壇上可與王國維相媲美的詞論家,認為其論詞要旨為“重拙大”。
王、況二人雖主要理論相近,但也有不同。劉惠玲《論王鵬運、況周頤詞學思想和創作的差異》從對“重拙大”的推崇、創作實踐、對夢窗詞的推許等考察了王鵬運、況周頤的詞學思想和創作的差異。認為王鵬運的“重拙大”論是就詞格而言,況周頤的“重拙大”論則是在詞境的層面展開。王鵬運的詞能較好體現其“重拙大”的主張,而況周頤詞對“重拙大”的體認是建立在“性靈語,以沉著之筆達出”的基礎上。同時認為這些差異與他們的身份、性情、興趣等有關。總體而言,梳理重拙大詞說的發展流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界對于同光詞壇上“重拙大”這一詞學理論的研究有了長足發展,成績斐然。
參考文獻:
[1]莫立民.近代詞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2]巨傳友.清代臨桂詞派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胡云翼.中國詞史略[M].岳麓書社,2011.
[4]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孫克強.清代詞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6]陳水云.清代詞學發展史論[M].學苑出版社,2005.
[7]朱崇才.詞話史[M].中華書局,2001.
[8]黃保真、成復旺、蔡鐘翔.中國文學理論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9]朱惠國.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孫維城.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M].黃山書社,1995.
[11]孫維城.清季四大詞人詞學取向與重拙大之關系[J].文學評論,2007(5)
[12]萬云駿.<蕙風詞話>論詞的鑒賞和創作及其承前啟后的關系[J].文學遺產,1984(3).
[13]劉紅麟.況周頤“重拙大”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8(12).